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关注教学预设的有效视角_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

时间:2011-06-19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教学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环节之一。从文本的价值取向、模块的主题、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互动生成策略等视角进行思考和预设。
论文关键词:教学预设,视角

 

教学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预设教学时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文本的价值取向、模块的主题、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互动生成策略等视角进行思考和预设,以期在课堂上能有效地教学。

一、以文本价值的守护者来关注教学预设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立足文本,贴近作者,准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师的职责是利用文本引导学生走完“通过把握语言,获得形象和思想”的过程。文本的解读需要老师正确的价值引领,任何文本都是一定历史与时代的产物,忽视这一点,就可能游离文本,而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从而产生教学上的偏差。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必须要顾及作者当时特定的心境及感情,编者选材的意图,只有依据作者和文章中主人公的时代背景定向文本的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允许的范围内解读文本,才能体现文本的真正价值。曾在县教坛新秀评比课上听到一位老师这样预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文本价值取向。

片段一:

教师通过对诗句中意象的把握和感悟,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领悟了舒婷这一代知识分子面对十年浩劫后所表现出来强烈的爱国之心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引进了一个故事:舒婷2002年在上海与作家陈村的一段对话,陈村谈起她的这首代表作,他说你现在还有什么感想?你猜她会怎么说?舒婷说:这不能读,受不了,受不了。

接着老师就引领学生们一起探究原因:舒婷说“受不了”,为什么呢?

生:其中一个原因是抹杀了历史的灿烂,过分渲染了现在,延长了苦难史。

师:诗中还有哪些“受不了”?

生一:我是你的……沸腾的我

生二: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

师:过分强调了个人的付出。不应牺牲个人的幸福,不损害个体,毕淑敏说过,人最大的不幸,是个体的牺牲和沦陷。……

反思:《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此诗作于1979年,"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

我们要传达课文的价值取向离不开对作者创作本意价值取向的探求。当然,作者的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特别在今天,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随之发生急剧的变化免费论文论文的格式。阅读前人的作品,对于作者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异义和碰撞,这是很正常的,体现了阅读的本质:即历史性读物总是在不断更新的阅读中生成着永不完结的意义。但是,教师在定位取舍课文的价值取向时,必须明确通过本文的教学,要向学生传达什么信息或培养学生什么情感,教材编者把它选入教材时想用它来实现怎样的语文“教学目标”。那么这节课中教师是把它作为一首爱国诗来体现呢,还是把它作为一首不成功的诗作来做反思呢?教学此诗的目的是体会作者真挚的爱国情感,还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批判思维的能力?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作品是否可以用当下的思维及眼光来解读?面对文革洗劫之后的国家,作者急切盼望祖国强大的情愫,那种甘于奉献自己一切的精神难道不是当时一代热血青年的写真吗?文本价值模糊的预设定位,而导致学生思想的无所适从,进而失去了教学要达到的育人目标。因此,预设时教师是文本价值取向的守护者。

二、以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关注教学预设

新课程理念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以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身份,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促进学生读书、思考、体验、交流。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个动态过程的创设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预设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课堂的互动生成。

片段二

分析《祝福》的人物形象,当我问:“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时,有一个学生说“祥林嫂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依据是:“当柳妈告诉她捐一条门槛让千人跨,万人踏以后,可以免去到阴司后被两个男人锯成两半的痛苦,祥林嫂就相信了这个老女人的话,可到最后,还是被剥夺了祭祀时动手祭品的权利。这难道不是说明了她迷信吗?”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我先肯定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同时把这个问题推给学生思考,同时我也作了暗示,在当时的社会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祥林嫂的迷信行为?要求学生分析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含义,学生一愣,纷纷思考,继而,就有学生回答:“祥林嫂想通过捐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和平常的女人一样不受歧视,这也是人之常情。”另一学生说:“祥林嫂积极主动地想改变被人们歧视的现状是值得肯定的,她只想做一个正常的人”接着,另一位学生说:“祥林嫂经历了人生的多次打击却没倒下,正是这么一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求生欲望这么强烈的人,在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在人们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这不是对当时社会的最强烈的控诉吗?”

反思:预设中教师要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组织教学,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发学生的理解和讨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可能不是老师希望的答案,但老师可以及时把学生的思考纳入自己动态的教学中,变成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契机,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学生在互动生成中获得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三、以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关注教学预设

现今的课堂不乏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问题接二连三,留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时间相当少,教师用自己预设好的一套来框住富于个性、富于灵性的学生。要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预设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使原先教学过程中的单向交往变成了双向交往或多向交往,从而促进教学动态的生成。

笔者在开设《沙之书》公开课时是这样预设的:1、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梗概;2、引发学生阅读《沙之书》最突出的感受,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突出沙之书的神秘;3、作者又是怎么让你感觉到他写的故事又是真实可信的?在渲染了故事的玄和真之后,预设了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文本的理解和质疑中来,在合作和交流中,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同构和异构,在活动中获得求知的乐趣。

片段三

师:这就是故事的全部情节。学习到这儿,你对课文还有哪些话要说,组成小组,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心得与疑问,并整合出一个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组成小组,一起交流,气氛热烈。然后3个小组提出问题(由于时间关系):

生一:卖《圣经》的陌生人为什么在与别人交换后,得来的《沙之书》又要急迫售出?

生二:沙之书代表未知的,我由好奇到探究再到恐惧,作者想通过这个来表达什么,阐明什么观点?

生三:沙之书,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那么沙之书究竟象征着什么?

师:这三个问题确实很有分量,体现出了同学们对课文的深入思考。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回答这三个问题?

生一:第一个问题中,《圣经》推销员也肯定如我一般,对书的态度由好奇――钻研――恐惧苦恼――逃避,文中 “他接过钱,数也不数就收了起来”“他进我家门的时候就决心把书卖掉”可以看出,他急于出手,代表着他对书的恐惧,文章开头“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也说明了他深受“沙之书”的困扰。

师:哦,不仅仅是我在面对着《沙之书》时不能过着平常人的正常生活,推销员也和我一样深受无穷无尽的“沙之书”的困扰,那就是代表着一类人在面对着无始无终的沙之书的内心感受。

生二: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沙之书却是无穷无尽的,无始无终的东西。我觉得作者之所以想象出这本“荒诞”的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只是想提醒我们,一个有限的人在面对一个无限的东西时,是无能为力的,无所适从的。

师:哦,作者想象出这本神秘虚幻的沙之书,主要想借助可感具体的书的意象,来表达人在面对着无始无终的东西时,所表达出来的内心真实的感受。看来同学们都能明白博尔赫斯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了。

生三:既然沙之书是无始无终的,那么它可以指时间,因为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生四:可以指浩渺的空间,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生五:也可以指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

生六:也可以理解成人类浩瀚的知识。

师:是啊,世界上有很多无限的东西。而人作为一个有限的个体,在面对着无始无终的东西时,显得是多么的渺小、无助,无所适从免费论文论文的格式。而这正是《沙之书》所要传递给读者的真实的心理感受。

反思:为学生铺设问题情境和平台,大胆地将此预设在教师的生成性教学环节中,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这样的预设既激活了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智慧在活动中得以培养和展示,课堂生成的鲜活资源,极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思考、探究、表达成了学生在课堂上主要的活动内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理解能力丝毫不比老师讲解的逊色,同时长期坚持更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习惯。老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得以充分体现,很好地化教师的传授为学生主动地探究,很好地完成了课文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四、从文本具体特点关注教学预设

教师开展课堂教学预设时,首先要对课文的体裁、结构、思路、内容等特点做深入地思考和安排,以便找到学习课文的最佳切入点,能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能起到以简驭繁、纲举目张之效。抓住课文的显著特点进行预设,就是找准打开课文的钥匙,犹如庖丁解牛般顺利推进课文的教学,追求课堂的高效。反之,则不然。

片段四

《沙之书》情节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我校一位老师在教学《沙之书》这样来设计教学:一、导语:渲染《沙之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概括故事梗概,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三、文本品读:1、这是一部怎么样的书?(从整体上感觉)文中哪些语句得以体现2、这本书的特点,是虚幻,不存在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认为的?那么沙之书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文章中有哪些因素使它的故事趋向合理性?3、那么,生活中与之相对应的有没有?4、讲析虚构――真实的关系5、作者对沙之书的态度、处理书的归宿是什么?你还有没有其他结尾的方式?

反思:老师按照预设教学,整节课下来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内容清清楚楚,可是老师和学生都觉得索然寡味,课文中的那种神秘感并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回答只是在老师的步步提问下完成任务,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的预设禁锢住学生的思维和活力。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抓住课文内容的神秘这一特点,忽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诱发学生探索课文中的神秘。老师应充分利用文本的内容特点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矛盾点,为学生的质疑做了心理的铺垫,营造了探讨的氛围,通过以学生自己的思维来思考和理解,来提出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虚构和真实的关系,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却更好地表达了心灵的真实,即人类在面对着这无限之物的感受是一样的。抓住课文的内容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环环相扣,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课堂自然就意味盎然了。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运用电教媒体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_创新能力-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习作教学中的人文化评价_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