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有度合宜的字理知识才是小学生的“呼吸所需”_期刊网

时间:2013-03-14  作者:等字上,于是

论文导读::有度合宜的字理知识才是小学生的“呼吸所需”,期刊网
论文关键词:有度合宜的字理知识才是小学生的“呼吸所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人类文字史上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最博大精深的文字。它既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又是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载体。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它的音、形、义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了解汉字的源流和演变,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是至关重要的。

但,小学生对古代汉语是很陌生的,他们并不是专门的古代汉语的研究者,小学语文教学只要给予他们一些启蒙,一些引领就可以了。如若一味以字源阐释与释义来教学的话,并未见得能取到良好的效果。笔者的观点是,依托汉字的建构理据,根据相关的课型,选择合宜的汉字,进行有度的字源阐释,目标指向——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并非为了追求所谓的“新意”“创意”,进行了过度、肆意的挖掘。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望天门山》,引进了字源阐释与析义的做法,将汉字溯源定在“天、门、断、开、碧、回、出”等字上。于是期刊网,课堂上有这么一些教师的引导活动呈现——

镜头一:

师:先来认一个字。(出示“天”的甲骨文)。

师:上面圆圆的是人的头,下面一个“大”,本义就是头顶,后来就指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板书:天),读——(天)

师:认第二个字。(出示“门”的甲骨文)。

师:左边一扇,右边一扇。(板书:门)

师:连起来,读——天门。再加一个字,(板书:“山”)读——(天门山)。汉字是表义的,根据这三个字,你们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笔者质疑:“天、门”二字,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有直观的感受,天是高的辽阔的,门是寻常物,有单扇门与双扇门等,古代的“门”以双扇的居多。学生完全可以从“天门山”的字面意思上,想象出天门山的形态来——两山陡立,相对屹立,形成了天然的似门道大启的“双子座”……有没有必要从汉字溯源的角度来教学呢?没了这样的汉字溯源,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怎样的增值?明眼人一眼便可洞穿。】

镜头二:

师:就让我们也乘上小船,与李白同游天门山,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你望到了什么?

生:(略)

师:(展示“断”的字理),左边表示用刀剪断两束丝,右边是一把斧头,这“断”字有刀有斧,“天门中断”你感受到什么?

生:(略)

师:这山怎么断开的呢?(展示“开”的字理,据形索义——开的金文是会意字,由門、一、廾组成,“一”表示门闩,“廾”表示双手,合起来表示用手拉动门闩开门之意。)如果说天门山就是这扇门,谁是那双巨手把天门山硬生生地拉开了呢?

生1:楚江。

生2:是楚江。

师:楚江就是那把利斧,楚江就是那双巨手,把原本一体的天门山硬生生地拉开了。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笔者感言:此两处的“断”与“开”的字源追溯就有积极意义了,目标指向让学生理解楚江的气势之雄浑,冲刷力量之有力,山水相互较量又相互依存的“矛盾美”。】

镜头三:

师:(回字放大),这个字的字形很有意思,什么叫“回”?

生:(略)

师:(结合简笔图)江水自西向东,流到这儿,天门山硬让它拐了个弯,折向北流去,读读这三个字——至此回。

生:至此回。

师:天门山硬生生地拽着它拐了个弯期刊网,要读出转折的意味,再读——

生:至——此——回。

师:“碧水”又是怎样的水呢?让我们一起观察这个字由哪三部分组成?

生:“王”“白”“石”。

师:“王”字在古字中大多数是“玉”字,本义是青色的玉石,引申指青绿色,这个“碧”,让你感受到什么?

【笔者感言:此环节的教学,一赞一叹。赞的是,“回”的捕捉得当且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构图”。回在金文中像水流回旋之形,呈一条螺旋线。回的本义指旋转、回旋。从诗行的描述来看,此处的“回”应作“变化、改变”之解。由于天门山的缘故,楚江流经这儿,水流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将水势、山势进行了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将诗行在脑际“图示化”。一叹,叹的是“碧”字的字源阐释就显多余了。学生对碧字并不陌生,碧蓝、碧绿、澄碧、碧空如洗、一碧千里等词语,相信学生张口就来,无需在这里“耗力”。】

镜头四:

教师出示“出”——

师:出,是会意字,表示人从半地穴式的原始居住处出来,本义是从里面走向外面。同时,出又由到外面引申为来到某处。孩子们,这不明明是相对“立”在这吗?李白为什么说相对“出”呢?

师:坐过船吗?乘过车吗?马路两边的树,想一想。

师:一字未忽宜,语语悟其神。一个“出”字,化静为动,青山动起来了。

【笔者感言:应该说,这个“出”字的捕捉是必需的。通过汉字的溯源,学生了解了“出”的字源来历,并且明白了“出”有从从楚江中“冒出来”“钻出来”“长出来”“耸起来”“隆起来”等的神奇感。两岸青山,就是楚江水养育的,正因为楚江水的灵秀,才滋养出了这样挺拔、伟岸、俊朗的两岸青山。山因水而秀,水因山而丽。抓住“出”字,让学生读出了诗行中的动态美来。这就是合宜的字理开掘。】

一首28字的古诗,一节课的时间,教师抓住了其中的7个字进行了字源的追溯理解,占了全诗的四分之一。也许有人会说,这对鉴赏和理解古诗是相当必要的,这位教师上出了古诗教学的新味道来。但,笔者想质疑的是,这首诗我们是面向小学生而教的,并非古诗鉴赏课,是小学古诗教学课。有没有必要对这么多汉字进行汉字理据的教学呢?不错,汉字理据是科学期刊网,这堂课上,教师授予学生的汉字知识都是正确与科学的。但笔者想说的是,汉字的理据教学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根据教学所需,“有节制”地合宜开掘才是正道。否则,一堂课上的汉字理据教学过多,又会成为另一种形态的“满堂灌”了。

好好审视上述的《望天门山》,笔者认为,只要落脚在“望”与“回”二字上进行汉字理据的科学教学就足矣。为什么要抓“望”呢?“望”暗含着诗人的观察角度,与诗行中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来有印合和照应之关系。“望”是会意字,甲骨文的望——“ ”像一个人站在土墩上翘首远看的样子。金文的望,有望月等待归来的意思。因此,本义有仰观、远看、希盼、期待等义。我们姑且不去争论诗人究竟是不是“一片孤帆中人”还是站在天门山外的其他地点看天门山,总之,对天门山、楚江水的观察点是远离天门山的。正因为是远距离观山,山的全貌才能“全景入目”,否则就真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要想看清天门山,就应在天门山外了。而抓住“回”字的用意,笔者已在上文中明晰表述过。至于“天、门、断、开、碧、出”等,完全没有必要在汉字溯源上较真、使劲,学生完全可以凭借生活经验与词汇拓展等方式进行理解。

由此,笔者对汉字字理教学的观点是,不以多标榜自我语文课堂教学的新颖度,而应以精与宜来进行必要的汉字字理教学。需知道,合宜、有度的字理知识,才是小学生能接受与乐意接受的。笔者的建议是:

首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汉字字理知识的传授,要据需而定,切不可为了形式而用。我们提倡科学的教育方式,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脑发育规律。钱学森教授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揭示人脑的思维过程。”因此,对于汉字字理知识的确定,关键要看能否对的大脑产生有益的刺激,是否有助学生的想象、思维与理解等。因为,小学生在阅读中,他们眼前出现的是一幅幅有趣的画面,大脑开启的是意象运动。

其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汉字字理知识传授点的确定上,还要“取法乎上,所得乎中”。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期刊网,应注意挖掘汉字固有的因素,选择“最紧要”“最传神”的,最能让学生融入自己再造想象的,最能调动他们参与意识和进取探究热情的关键汉字,做到“以一当十”。少而精,精而妙,妙而达。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应有追求。

再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汉字字理知识的传授中,也要努力做到“引而不牵”,要尽可能避免单纯一味的“给予”“灌输”。开始时,教师可以“主讲”为主,待学生对汉字字理有一定的概念后,教师就逐渐淡出“主讲”的角色,让学生以读图、读解释为主,引导学生去发现,回归到具体的文境、语境中去深化理解。需记住,课堂的学习主体始终都是学生,教师再“渊博的学识”也替代不了学生的自我体悟的真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科学性、文化味,必要的汉字字理知识,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艺术地融汇,真诚期待着有度、合宜的汉字字理知识能像清新的空气一般,被学生的“肺腑”惬意吸取。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激趣感悟自由—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之我见
下一篇论文:有效练笔,从记录身边的“花絮”开始_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