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作为译者的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研究述评_期刊网

时间:2012-10-11  作者:王改津

论文导读::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对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雷克斯罗斯翻译思想的研究。结合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
论文关键词:雷克斯罗斯,翻译思想,英译汉诗,述评
 

一、引言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1905——1982)是美国著名的当代诗人、翻译家,旧金山诗学中心的创立者之一。他博学多才,通晓多门外语,选编并翻译了大量的中文诗、日文诗、法文诗、西班牙文诗、意大利文诗等,出版了13本译诗集。他所译的中国诗集共有四部:《汉诗百首》、《爱与流年:百首汉诗英译续》、《兰舟:中国女诗人》(与钟玲合译)和《李清照诗词全集》(与钟玲合译)。这些译诗在翻译界以及美国诗歌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肯尼斯·雷克斯罗斯对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囿于资料匮乏,国内对其翻译的研究直到本世纪初才刚刚起步。本文从雷克斯罗斯的翻译思想研究、雷克斯罗斯英译汉诗研究、以及其译作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和影响等方面入手,对近年来雷克斯罗斯研究情况作了简单的梳理,并对今后雷克斯罗斯研究提出了建议。

二、作为译者的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斯

1、对雷克斯罗斯翻译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对于雷克斯罗斯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这些研究当中,有相当部分是对于其译本的研究,对于其翻译思想的研究寥寥无几。这些研究主要围绕雷克斯罗斯的“同情”诗歌翻译观展开,探讨雷克斯罗斯对译者和译文地位的强调。2006年,李永毅在《山东外语教学》发表了《雷克斯罗斯的诗歌翻译观》。文章以1959年11月雷克斯罗斯在德克萨斯大学的演讲《作为译者的诗人》为基础,通过分析雷克斯罗斯对译者、读者和译者之间关系的认识,梳理了雷克斯罗斯的诗歌翻译观。雷克斯罗斯认为“译者不是作者的代理(proxy),而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他辩护的律师(all-out advocate);判断译作成功的标准便是———“陪审团是否被说服”(Does it get across to the jury?)”(Rexroth, 1959)李永毅指出,雷克斯罗斯“将评判翻译效度的尺度转移到了读者一方” [1]期刊网,并认为他将读者视为评判翻译的尺度,“主要是从译作接受的角度考虑的”,“许多伟大的翻译作品之所以伟大,并非由于它们忠实于原著,而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代表了译者的时代,能够直接与当时的读者进行畅通的交流”,阐释了雷克斯罗斯关于译者对原作的处理受到自身时代制约以及成功的翻译作品能够塑造时代风尚的观点。(同上)2009年,郑燕红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同情”诗歌翻译观》,结合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从翻译的性质、评判标准以及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详细的阐述了雷克斯罗斯的“同情”诗歌翻译观,指出“诗歌翻译是一种同情行为”[2]、评判诗歌翻译的标准是同化以及在“同情”翻译观指导下进行的翻译行为能够给诗人的创作带来灵感。(郑燕红,2009)2010年,杨成虎在《宁波大学学报》发表《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翻译观》,在郑燕红文章的基础上指出“灵感”和“平等”是支撑雷克斯罗斯“同情”翻译思想的的两个要素,从译者之间的“平等”、译语之间的“平等”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雷克斯罗斯的翻译思想,并认为雷克斯罗斯的翻译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美国特色”[3]

2、关于雷克斯罗斯英译汉诗的研究

关于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研究,国内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从时间上来讲,国外研究总体早于国内,国外研究大抵是紧跟着雷克斯罗斯英译汉诗在国外出版的时间,国内研究则是从二十一世纪之后开始的。其次,从研究形式来看,国外研究以书评为主,国内则是选择其英译本进行案例分析,探究其翻译技巧、翻译策略。再次,从内容上来看,国外研究较多肯定其英译汉诗,国内则褒贬不一。此外,国内外研究都注意到了雷克斯罗斯英译汉诗中的误译,但是对此看法却不一致。国内学者将其误译原因归结为雷克斯罗斯汉语功底不够扎实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不够了解,(2001,兰琳)而国外学者则指出雷克斯罗斯在英译汉诗的过程中向其中国朋友寻求帮助,一方面这些中国朋友都不是专业人士,另外一方面沟通不畅也是造成误译的原因之一。(1958, Achilles Fang)同时,他们认为译者在翻译时大胆改写反而有利于创造出优美的译文。(1973期刊网,欧文)例如,1957年,威廉·卡洛斯在《诗刊》上发表《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两本新书》,指出“他(雷克斯罗斯)对美国习语的掌握使他有充分的自由来创造出优美的译文……”。[4]1973年,史蒂芬·欧文在其对《兰舟:中国女诗人》的书评中提到“如果你接受了这一现象(指雷克斯罗斯英译汉诗中的误译现象),雷克斯罗斯译本中确实有很多误译,但它仍是一本很好的很有价值的书。如果没有这本书,一个非汉学家就无法读到这些中国诗,而汉学家也不会从庞大的中国语料库中寻找这些诗歌。”[5]1999年,海米尔·萨姆也在其文章《翻译人生》中对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杜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再来看看国内研究,2007年,刘丹琴的硕士学位论文《论王红公、钟玲<李清照诗词>之英译策略》(王红公是雷克斯罗斯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从译介动机入手,以“信、达、雅”为评判标准,分析《李清照诗词》英译本,探讨其翻译策略,并认为其译本“自足、引人和基本忠实”。[6] 2009年,王潇潇在《青年文学家》发表了《痴迷于杜甫的美国现代诗人》,从王红公英译杜诗入手,探讨了其杜甫情节,并对王红公英译杜诗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王红公在进行翻译时,既与原作者杜甫进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上的交流,又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能力”,“王红公对中国古诗的译作、模仿中国古诗的诗作,都在美国文坛取得了巨大成功。”[7](2009(2))此外,曹晓安、王学功、郑燕红等都曾相继发文对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进行评价。与此同时,国内对于雷译汉诗的评价也有一些否定的声音,比如说2001年,兰琳在《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发表《好“诗”与坏“译”》,指出雷克斯罗斯英译《钗头凤》是一首好诗,但未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属于坏“译”。[8] 2007年,张娜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女性诗词的含蓄美及翻译再现》认为雷克斯罗斯严重曲解了原作,没有完整的再现中国古代女性诗词的含蓄美。[9]

3、 对雷克斯罗斯译本影响的研究

对于雷克斯罗斯英译本影响的研究期刊网,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探讨其英译汉诗对其本人的影响;另一类则探讨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本对美国诗歌界的影响。例如,2005年,郁敏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诗对美国“垮掉一代”诗人的影响》,文中就谈到了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对美国垮掉派诗人的影响。2006年郑燕红的《论中国古典诗歌对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创作的影响》,2010年吕晓光的《论王红公诗歌创作中的中国诗元素》都对雷克斯罗斯英译汉诗对其本人诗歌创作造成的影响作出了总结。2009年,郑燕红的博士学位论文《肯尼斯?雷克斯罗斯与中国文化》中再次提到了雷克斯罗斯的英译汉诗对美国诗坛、乃至美国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2008年金启华、金小平的《高山仰止 别开生面》,2009年何鹏的《杜甫诗与雷克斯罗斯的远东诗歌“论述方式”》探讨的是雷克斯罗斯英译杜诗对美国诗坛乃至整个英语世界诗歌界所产生的冲击。

三、结语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作为一个诗人翻译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国外对其研究开始的较早,但是大多关注的是其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对其翻译研究主要是对其四部英译汉诗的书评。国内研究从二十一世纪才缓缓开始,不少学者选取其英译汉诗中的案例,探讨翻译技巧,还有些试图论证其译本的影响,只有少数学者关注其翻译思想。对于其英译本与原文文本的差异,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鉴于这种现状,笔者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到雷克斯罗斯的翻译研究之中,从多种不同的视角去探讨其英译汉诗,对其译本与原本的差异现象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解释,系统的梳理其翻译思想,并对其翻译作品的地位和影响作出合理的定位。


参考文献
[1]李永毅.雷克斯罗斯的诗歌翻译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6(1).
[2]郑燕红.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同情”诗歌翻译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
[3]杨成虎.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诗歌翻译观[J]. 宁波大学学报. 2010(5).
[4]Williams, William Carlos , Twonew books [J]. Poetry. 1957(3).
[5]Stephen Owen, The Orchid Boat: Women Poets of China[J].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 1973.
[6]刘丹琴.论王红公、钟玲《李清照诗词》之英译策略[D].首都师范大学. 2007.
[7]王潇潇.痴迷于杜甫的美国现代诗人[J]. 青年文学家. 2009(2).
[8]兰琳.好“诗”与坏“译”[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1(4).
[9]张娜.中国古代女性诗词的含蓄美及翻译再现[D]. 西南科技大学. 2007.
[10]郁敏.中国古诗对美国“垮掉一代”诗人的影响[D].东南大学. 2005.
[11]郑燕红.论中国古典诗歌对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创作的影响[J]. 外国文学研究. 2006.
[12]吕晓光.论王红公诗歌创作中的中国诗元素[J].名作欣赏. 2010.
[13]郑燕红.肯尼斯?雷克斯罗斯与中国文化[D]. 中山大学. 2009.
[14]金启华、金小平.高山仰止别开生面[J]. 杜甫研究学刊. 2009.
[15]何鹏.杜甫诗与雷克斯罗斯的远东诗歌“论述方式”[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休闲体育视角下--怀化市参与体育舞蹈人群行为模式研究
下一篇论文:同乐侗族刺绣的艺术人类学初探[①]_剪纸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