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电视上究竟是怎样标出的呢?”我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学生发现电视右角上标的是“19:00”。这时有学生说:“这是24时计时法。我喜欢看的动画片《蓝猫》就是在18:30开始的。”就此我灵机一动,问道:“那还有谁最喜欢看哪一个电视节目呢?”于是学生兴奋了起来,他们以聊天的方式和心情说出了不少电视节目,我也因此板书了许多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教学显得那么自然、流畅。
策略二:随机“升降”预设目标。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如在教学《8的减法》时我先用图片出示7只小鸟,嘴里分别叨着以下算式:8-6,8-2,8-3,8-4,8-5,8-1,8-7,再出示几间标有门排号的房子问道:“这些小鸟想回家,你们能帮它们找到家吗?”最后的结果是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少出示了一所房子,我刚想出示这所房子时,一个孩子举起了手说道:“老师,这只小鸟怎么没有家呀,是不是它没有爸爸妈妈呀?”这时我灵机一动,问道:“小朋友们,你们有办法帮助这只小鸟吗?”生1:帮它找回爸爸、妈妈;生2:我们给它也造个家吧!于是我就号召小朋友们为这可怜的小鸟也造个家。说完,小朋友们纷纷拿出彩笔画了起来,而且还有不少孩子还给新画的房子标上门排号……预设目标就这样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策略三:随机“变更”教学环节。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学到哪里该出示何种练习等等,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你已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这样的课堂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如在教学“质数、合数”的内容时,新授课程结束后,我常规性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有什么疑问?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奇数都是质数。”这是在我意料之外的。此时,我不急着下结论,只是微笑着望着其他学生:“是这样吗?”就这么一句简短的问话,引发了一场精彩的辩论。生1:“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你看,9也是奇数,但9却是合数。”生2:“我同意他的观点,像15、21、35等都是奇数,但也都是合数。我认为,如果这样改就对了,质数都是奇数。”大部分学生点头,表示同意。我却只是微笑,不发表意见。这时,生3站起来:“我认为这样说也不对,2也是质数,但却是偶数。”生4:“应该这样说,质数中,除了2都是奇数。”这个结论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同。辩论已结束,可学生还沉浸在思考中,沐浴在兴奋里。从这次“意外”的辩论中,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随机互动生成中走向完善。课堂上的精彩因互动而产生,最终的精彩还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预设的教学计划和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会有着某种偏差,这种偏差恰恰是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与文本碰撞后产生的自我体验,而正是这些个性化的见解使我们的课堂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弥漫着生命的气息,这才是真正的精彩!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