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年至2007年对重庆四面山的爬行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采集,共有爬行动物3目8科16属21种,包括龟鳖目2种、蜥蜴目4种、蛇目15种。其中东洋界种类有16种,广布种5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区系组成上明显地以东洋界物种(特别是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13种)为主。建议加强对该地区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境的保护。
论文关键词: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动物区系,保护,四面山
年,重庆市政府批准四面山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89年四川省政府批准四面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国务院批准四面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风景区内生物资源丰富,关于其爬行动物,除1990年陈恩渝介绍了17种药用爬行动物外,尚无系统报道。为了掌握风景区爬行动物资源现状,合理开发利用风景区资源,保护珍稀濒危动物,为地方志的编撰提供基础资料,笔者自2007年至2009年每年的4月~10月对四面山的爬行类资源进行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现将调查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1自然概况
四面山风景旅游区位于重庆江津区南部,距重庆市区约154km,距江津城区92km,北纬2831′~2846′,东经10617′~10630′之间,东西宽12km,南北长约17km,面积235.1km。南与贵州省习水县接壤,西与四川省合江县相邻。四面山地势南高北低,属云贵高原大娄山山脉向北延伸的余脉,是云贵高原至四川盆地的梯级过渡地带。境内海拔多在1000~1500m之间,最高峰在南缘与贵州省交界处的蜈蚣坝,海拔1709m,最低处在北部盆溪口,海拔537m。四面山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3.7℃,极端最

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5℃,年平均降水量1522.3mm。森林面积30547ha,风景区内拥有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仅存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3758.7ha,四面山植物资源丰富,高等植物多达1500余种,森林覆盖率高达95.41%,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稀树灌丛,也有高山草甸。是重庆市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地区,被联合国生态保护专家确定为地球上难得的天然物种基因库,目前仍生长着距今约3.5亿年的古热带和古温带植物桫椤、鹅掌揪等古老树种。四面山光、热、水、植被等条件优越,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多样,为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存、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
2研究方法
根据四面山旅游风景区地形、地貌和植被特征以及爬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分布特点,沿着风景区已有的小路和公路,以线路调查法为主,辅以样方法、调查法。调查时尽量穿越不同的植被类型和生境,白天主要调查山地和森林,夜晚调查溪流和农田。通过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结合对林场工人、当地村民的采访,获得了四面山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初步调查结果。
3调查结果
3.1物种组成
四面山现有爬行动物21种,隶属于3目8科(见表),占重庆市记录58种爬行动物的36.21%。龟鳖目龟科1种,鳖科1种,占重庆龟鳖类总数的50.00%;蜥蜴目壁虎科1种,石龙子科1种,蜥蜴科1种,蛇蜥科1种,占重庆蜥蜴类总数的33.33%;蛇目游蛇科11种,蝰科4种,占重庆蛇类总数的35.71%,以游蛇科物种最多。
3.2物种密度
四面山爬行动物的物种密度为893/10km,约为重庆市爬行动物的物种密度7.0/10km的128倍,物种丰度相对较高。
3.3区系组成特征
四面山属于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Ⅵ),西部山地高原亚区(ⅥB),盆地东南山地省(ⅥB3),本地理省已知有55种爬行动物。四面山的爬行动物以东洋界种为主,其中,又以华中—华南区种为主(13种),其余为华中区种(3种),共计16种,占总数的86.20%;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5种,占总数的23.8%;无古北界种。由此可见,四面山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占明显优势,具典型性和特殊性,这与四面山所属的动物地理区划相一致。
3.4生态分布
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势,爬行动物的生态分布表现出如下特点:(1)多数种类(15种)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2)阔叶林(12种)、灌丛(18种)和山地农田(15种)生态环境分布的爬行动物种类和数量最为丰富,居民点和水体居中,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最少。
3.5资源现状
21种爬行动物均属“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具食用、药用、观赏或科学价值,保护价值大。龟、鳖、蛇类因具食用、药用价值遭过度捕捉;同时因旅游资源开发致使栖息地遭严重破坏,加之游人逐年激增,目前野生龟、鳖等很难在风景区内发现。主要经济蛇类尖吻蝮、王锦蛇等蛇类资源锐减。
表四面山爬行动物名录及分布表
TableThelistanddistributionofreptileinSimianMountains
种类
species
|
保护
级别
protection level
|
区系
fauna
|
数量
状况
quantity conditions
|
生境
habitat
|
分布地点
localities of distribution
|
垂直分布
vertical distribution
|
龟鳖目 TESTUDOFORMES
|
|
|
|
|
|
|
龟科 Trionychidae
|
|
|
|
|
|
|
1.乌龟 Chinemys reevesi(Gary,1831)
|
A.B.D.E
|
华中华南区
|
+
|
g
|
龙潭河.大洪海
|
<1200
|
鳖科 Frionychidae
|
|
|
|
|
|
|
2.中华鳖 Pelodiscus sinensis (Wiegmann,1834)
|
A.B.E
|
古北东洋两界
|
+
|
g
|
龙潭河.大洪海
|
<1600
|
蜥蜴目 LACERTIFORMES
|
|
|
|
|
|
|
壁虎科 Gekkonidae
|
|
|
|
|
|
|
3.蹼趾壁虎Gekko subpalmatus ( Guenther,1864)
|
B.E
|
华中华南区
|
++
|
f
|
响水滩
|
<1200
|
石龙子科 Scincidae
|
|
|
|
|
|
|
4.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Gary,1838)
|
B.E
|
华中华南区
|
++
|
a,c,d,e,f
|
响水滩.张家山.马家沟
|
<1000
|
蜥蜴科 Lacertidae
|
|
|
|
|
|
|
5.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 Guenther,1864)
|
B.E
|
古北东洋两界
|
++
|
a,d,e
|
响水滩.沙坪子
|
<1500
|
蛇蜥科 Anguidae
|
|
|
|
|
|
|
6.脆蛇蜥 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r,1899
|
A.B.E
|
华中区
|
+
|
c,d,e
|
大窝铺
|
500-1200
|
蛇目 SERPENTIFORMES
|
|
|
|
|
|
|
游蛇科 Colubridae
|
|
|
|
|
|
|
7.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Cantor,1842)
|
B.E
|
古北东洋两界
|
+++
|
a,d,e,f
|
二洞口.大窝铺
|
<1250
|
8.翠青蛇 Cyclophiops major(Gunther,1858)
|
B.E
|
华中华南区
|
+++
|
a,d,e
|
小湾. 沙坪子
|
<1650
|
9.棕黑腹链蛇Amphiesma sauteri(Boulenger,1890)
|
B.E
|
华中华南区
|
+
|
d,g
|
大窝铺
|
650-1400
|
10.锈链腹链蛇 Amphiesma craspedogaster (Boulenger,1899)
|
B.E
|
华中华南区
|
+
|
d,g
|
大窝铺
|
850-1600
|
11.王锦蛇Elaphe carinata (Guenther,1864)
|
A.B.E
|
华中华南区
|
+
|
a,d,e
|
大窝铺
|
350-1500
|
12.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na (Cantor,1842)
|
A.B.E
|
华中区
|
++
|
a,c,d,e,f
|
飞龙庙
|
350-1550
|
13.紫灰锦蛇Elaphe porphyracea (Cantor,1839)
|
A.B.E
|
华中华南区
|
++
|
a,d
|
二洞口
|
800-1500
|
14.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us Cope,1860(1861)
|
A.B.E
|
古北东洋两界
|
+++
|
a,b,c,d,e,f
|
望乡台
|
<1650
|
15.华游蛇Sinonatrix percarinata(Boulenger,1899)
|
B.E
|
华中华南区
|
O
|
a,d,e,g
|
响水滩.沙坪子
|
<1650
|
16.虎斑颈槽蛇Rhadophis tigrinus (Boie,1826)
|
B.E
|
古北东洋两界
|
++
|
a,d,e,g
|
大红海
|
<1500
|
17. 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1842)
|
A.B.E
|
华中华南区
|
+++
|
a,d,e,f,g
|
马家沟
|
<1650
|
蝰科Viperidae
|
|
|
|
|
|
|
18.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Genther,1888)
|
A.B.C
|
华中区
|
O
|
d,e
|
大窝铺
|
<1200
|
19.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Cantor,1839)
|
B.E
|
华中华南区
|
+
|
a,b,c,d,e,f
|
小湾
|
<1500
|
20.烙铁头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Cantor)
|
B.E
|
华中华南区
|
+
|
d,e,f
|
周家湾
|
<1650
|
21.竹叶青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chmidt,1925
|
B.C.E
|
华中华南区
|
++
|
d,e
|
二洞口.小湾
|
<1200
|
注:“A”表示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B”表示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C”表示列入《重庆市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D”表示列入《重庆市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E”表示列入《重庆市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表示优势种(数量较多),“++”表示常见种(有一定数量),“+”表示稀有、少见种(数量很少),“O”表示访问调查种;“a”表示阔叶林,“b”表示针叶林,“c”表示针阔混交林,“d”表示灌丛,“e”山地农田,“f”居民点,“g”水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