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呼啸山庄》中的宗教反叛色彩_伊甸园

时间:2011-07-0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在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中,随处可以看到宗教的影子。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情节的分析,更加清晰的呈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宗教制度的厌倦与批判的思想。
论文关键词:呼啸山庄,宗教,反叛,伊甸园

 

文学与宗教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文学作品中大量的主题和创作原型都来源于宗教。在西方国家,基督教思想与圣经文学传统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深远而厚重,这也确立了它在西方文学传统中所占有的独特地位。艾略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文主义是时隐时现的,而基督教却是延续不断的。”。作家们在创作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圣经文学传统进行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借鉴和运用。艾米莉勃朗特所创作的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就是一个典型。

艾米莉勃朗特出身于牧师家庭,从小就生活在宗教氛围中,受到的宗教影响毋庸置疑。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之下,基督教的思想意识已深深地根植于她的思维中,因此对于她的作品创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随处可以看到宗教的影子。文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圣经原型和圣经原型的反向对照描写,包括人物情节原型、自然环境原型、意象原型等,以此来为读者架构出了一片想象空间,使文学作品更加耐人寻味。一位美国学者曾说过,圣经文学包含了所有的文学原型模式,它们被无数作家借用过,极大丰富了文学创作。我们在看到《呼啸山庄》中浓郁的圣经情结时,也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创作文本的思想倾向性,她对待宗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以往的文评大多只是分析《呼啸山庄》如何受到圣经影响以及与圣经故事之间的联系,并未对作者由此而表达出的思想倾向性做出分析论证。本文试图通过对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圣经原型的运用和反向对照描写的分析伊甸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大量使用原型的目地是为了表达对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宗教的反叛。当然,“反叛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因为一切反叛都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没有继承就没有反叛。”以下将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情节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说明。

一、环境

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为他所创造的人类亚当和夏娃建造了一个伊甸园,伊甸园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赏心悦目,树上结的果子香甜可口。园中有河,河水清澈,滋润万物。伊甸园里人们生活无忧无虑,享受着原始的天然满足。伊甸园就是一个人间乐园。在《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的爱情驻地荒原和圣经中的伊甸园原型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形成一个反向对照。这种描绘上的差异,是作者对伊甸园原型的逆向显现,也是作者对圣经原型的反叛性应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伊甸园被描绘成一片贫瘠荒丘之上的荒原,杂草丛生,乱石堆砌,终日风暴侵袭论文怎么写。这里的风景和圣经中的伊甸园风景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矮小的过度倾斜的枞树,瘦削的荆棘,深深地嵌在墙里的窄小窗子,墙角的大块的凸出的石头,由于结了一层黑冰而冻得坚硬的土地。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一待就是一天,因为这里没有任何世俗的约束,没有宗教的熏染,所谓的文明和陈腐的宗教给他们带来的束缚和压抑比恶劣的自然环境更可怕,宗教文明本应是神圣令人向往的,本应是解救人们心灵的,然而却因为腐化的宗教制度而变了色,美好的伊甸园也随之失去了原有的色彩,退化成了荒原。荒原中自然环境的恶劣映射出了社会环境的残酷,精神上的摧残使两位主人公远离家庭来到这片荒原,他们的精神伊甸园。在这里他们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在和轻松。作者从场景上将荒原和伊甸园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了对当时的世俗观念和宗教制度的反叛心理。

伊甸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就是“树”。上帝造出亚当之后,就使“各样的树从地里长出来,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树”为人提供必需的食物,是人生存的依托。而艾米莉在小说开头所描写的荒野中的树是扭曲变态的,却是最不加修饰、自然生成的。终年不断的猛烈的北风伊甸园,不容许山庄的树木向天穹挺伸,强迫它们都得向一边倒去。那萎靡不振的树木失去了原来的那种发育良好的优美体型,被狂暴的猛风扭曲了。在这里,荒原中的树和伊甸园中的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扭曲变形,倾斜歪倒,一边是直立挺拔,郁郁葱葱。作者在此处的描绘上依然对圣经原型采取了反叛性的运用。在小说中,树性就是人性的象征,是希刺克里夫对待凯瑟琳扭曲的爱情的象征。树性由于受到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摧残而扭曲变形,人性同样也在终年不断的社会环境的残酷压迫下扭曲。希刺克厉夫就像是这荒野中的树一样,努力地生存,抗拒着狂风暴雨,在变成了这样的丑态之后,用丑恶对抗、报复这造就丑恶的严酷环境。

二、人物情节

《呼啸山庄》里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荒原之恋与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非常相似。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造出人类亚当和夏娃,让他们在伊甸园中无忧无虑的生活,伊甸园有生命树和智慧树,树上结满了果子。上帝警告亚当不要吃智慧树上的果子,吃了必死。然而,在蛇的引诱下,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并给亚当也吃了一颗。就这样,两个人违背了上帝,犯下了“原罪”,受到了上帝的惩罚。蛇是上帝的敌对势力,它诱惑人类背离上帝,给他们带来灾难。上帝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让他们去耕种土地,终生遭受劳作之苦,直至死后归于尘土。除此之外,因为夏娃罪孽深重,上帝让她遭受生产之痛。

希刺克厉夫是老恩萧先生捡回的一个弃儿,他到了呼啸山庄后处处受人鄙夷,是在打骂和鄙视的眼光中长大的。基督教中上帝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爱和绝对的公平正义,然而在呼啸山庄中,上帝的爱和公平不在了。幸运的是,希刺克厉夫找到了他的爱情伊甸园,他和凯瑟琳在荒原中可以忘却一切伤痛,自由释放自己的天性,享受自由和纯净。然而伊甸园,当有一天希刺克厉夫听凯瑟琳说到“嫁给希刺克厉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时,他当时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缺少了公平并失去爱人的希刺克厉夫,开始了他的反抗和疯狂的毫不留情的报复。希刺克厉夫站在了不公的上帝的对立面,一次次被描述为魔鬼和撒旦.而这样的魔鬼正是当时的社会和宗教摧残下的产物。事实上,希刺克厉夫所信奉的上帝就是真爱,而凯瑟琳不能完全舍弃物质诱惑和世俗等级观念,毅然的决定嫁给画眉田庄的继承人埃德加林顿,最终背叛了纯真的爱情。无法忍受打击的希斯克利夫带着那份憎恨和野心离开了呼啸山庄。离开了荒原就意味了背离,虽是被迫接受了现实,爱情还在,但也会因为行动上的背弃而受到惩罚。希刺克厉夫因此一直遭受着感情的折磨,直至死去。伊甸园中亚当受到的惩罚是劳作之苦,而希刺克厉夫却遭受着精神之痛。艾米莉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揭露了冷酷的社会和宗教环境对人性的扭曲和对纯真爱情的扼杀。但美好的希望依然存在于呼啸山庄中,在小说的结尾,希刺克厉夫从小凯蒂与哈里顿相依相恋的感情里看到了从前的他和凯瑟琳。他的良心受到了震撼,人性苏醒过来。他在凯瑟琳的灵魂召唤下回归到了荒原,找回了真爱。而呼啸山庄最终成为了小凯蒂与哈里顿的爱情伊甸园。

凯瑟琳是艾米莉笔下崇尚自由,不接受世俗教化充满野性的女性形象。她与当时陈旧的社会观念和宗教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她把约瑟夫的宗教上的诅咒编成笑料,反抗父权制的宗教制度,在共同反抗哥哥辛德雷的暴政中和希刺克里夫建立了感情,成为两小无猜的恋人。但是凯瑟琳在遇见了画眉山庄的埃德加之后,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屈从了世俗,违背了自己的天性,背弃了和希刺克厉夫在荒原上培育起来的纯真的爱,离开了呼啸山庄,离开了她深爱的希刺克厉夫。像夏娃没有抵挡住蛇的诱惑一样,她的爱情没有抵御住世俗的诱惑,最终向现实向“正常”的生活做出了妥协。然而这种向“正常”的努力却导致她的自我压制和精神创伤,她的心灵背叛使她最终受到了惩罚。伊甸园中的夏娃犯下了“原罪”遭受了生产之痛,凯瑟琳不仅遭受了生产之痛,而且在孩子生下来之后,就离开了人世,魂魄游荡在她和希刺克厉夫的伊甸园中,因为只有在成为荒原幽魂之后才能追求她想要的自由和爱情。凯瑟琳对于父权宗教制度规定下的生活的拒绝意味着反抗,意味着颠覆,而在那个时代那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拒绝对于凯瑟琳来说也就意味着死亡论文怎么写。死亡是她从所有社会和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获自由的唯一途径。艾米莉在对凯瑟琳的形象刻画上再现了圣经伊甸园故事中夏娃的原型,同时又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型加以发展。她通过这样一个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陈旧的社会制度和陈腐的宗教思想的坚决抗争。

《呼啸山庄》中还有一个人物是艾米莉用反向对照描写的方法化用圣经人物的成功之举。那就是呼啸山庄的老仆人约瑟夫。约瑟夫这个名字是来源于圣经。圣经中的约瑟夫都具有正义、传统、宽厚的美德。这与艾米莉笔下的约瑟夫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在小说中,约瑟夫是一个尖酸刻薄伊甸园,脾气暴躁的顽固老头。他尽管身为奴仆,却更多地扮演着家庭布道者的角色。“凭着他那一套假正经的讲经论道手法,居然取得恩萧先生的极大信任。他毫无怜悯地折磨老主人,大谈他的灵魂问题,以及对孩子要严加管束的事。他怂恿主人把辛德雷看成是个不可救药的人,每天晚上还照例要在他面前说上一大通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坏话.而且总是有意迎合恩萧先生的弱点,把最重的罪名推到凯瑟琳的身上。” 他自认为自己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觉得除了自己之外,别人都无法升入天堂。从这个描述上,可以看出约瑟夫的自私、伪善与狭隘,与基督教圣徒的美德是完全相悖的。这个可恶的所谓“虔诚”的基督徒始终和腐化的宗教教义和宗教制度站在一起。这与约瑟夫这一圣经人物给人的联想形成了巧妙的反向对照,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在作品中,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对约瑟夫以及他冗长的布道极其厌恶,渴望他能“发抖”, 能“从山墙上掉下来”。两个家族第三代人的角度看到的约瑟夫也是一个令人憎恶和讨厌的老头。约瑟夫呈现在小说中的是一个令人反感厌恶的单一形象,与作品中其他主人公的丰满细致描写形成鲜明对立,艾米莉以此来揭示以约瑟夫为代言人的传统宗教之陈旧与伪善。

总 结

以上是《呼啸山庄》中环境和人物情节和圣经原型之间的对比分析,由此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的相似和差异。呼啸山庄中的这片充满野性的荒原是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的爱情伊甸园,旷野和伊甸园之间的反向对照更能说明当时的社会和宗教制度的严酷对于这片原本美好的伊甸园的摧残。同时,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揭示了当时畸形的社会和宗教环境对人物灵魂的扭曲。人对现实幸福和美好爱情的渴望是出于人的本性,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人们对于纯真爱情的渴望变的畸形,人性中那些健康的、积极的、美好的因素畸变成为病态的、消极的因素,并最终被毁灭。但最终作品以小凯瑟琳与哈里顿的结合为结局,又给了人们一线希望,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成了他们的伊甸园,不受污染的纯真爱情依然存在,被恨扭曲异化的人性得以复苏。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杨苡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
『2』梁工主编:《圣经与文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
『3』梁工主编:《圣经与欧美作家作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4』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郝振益,樊振国,何成洲,译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关于《周颂》的评价及其在《诗经》中的地位_论文怎么写
下一篇论文:和谐的化身——蕊贝卡_刚柔并济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