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反思、重构与隐喻―对《狂人日记》的再解读_青春期

时间:2011-06-30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传统解读《狂人日记》的时候,作品的革命化倾向始终没有被回避,这也造成了我们对这部作品解读的局限。而本文从两个角度:狂人形象出现的必然性,《狂人日记》的隐喻意味,从摆脱传统的革命化的解读角度出发,来分析《狂人日记》这部作品文本中的潜在隐含的意味和结构,并从一些不同于以往模式的解读角度出发,得出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分析结论。
论文关键词:狂人日记,革命化解读,反思,隐喻,青春期

 

引论:对狂人日记的再思考

《狂人日记》作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总是被解释成为一种反封建的新文学的典型,狂人的形象历来被作为一种觉醒者的形象加以解读,一直是以一副革命者、启蒙者的样子出现的。总之一切的解读都是以革命为名义,以反封建为标杆。我们不能说这种解读有多少的错处,只是我认为这种解读的方式是一种已经被政治化,概念化的一种方式,虽然不是错误的解读,但是绝对是有失偏颇的。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奉为经典,其必然有着很强烈的空间和时间的存在能力,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从空间的角度上看青春期,在当时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在脱去当时的时代背景的时候,我们依旧可以从中解读出宏大的主题或是普世性的价值观,而《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之所以可以被成为经典,其原因也在于此。

所以在解读《狂人日记》的时候,我们不妨跳出体制来,把鲁迅还原成一个作家,尽力去发掘其中的超越时代以及体制之外的意义,这也许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试图传达的主题,从而从文学本身的意义上来解读《狂人日记》这部作品。即便是结合了时代背景,能不能发现一种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共性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概括起来,追求文本的普世意义,追求作品的这种内在的超越时代的价值,也就成了解读作品的中心环节,甚至成为解读作品最终极的目标之一。

(一)“狂人形象”出现的必然性

尽管作者在作品中似乎有意识地反复强调“吃人”这个概念,但是这种“吃人”的心态毕竟是狂人病理化之后的产物,浸透了狂人的主观度测,进而推出“一切都是吃人”这个最为终极的观点杂志铺。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是这个社会的文化惯性层面上面的东西,当“狂人”以一种病态的精神的面貌闯进了社会的文化惯性层面的时候,自然也就觉得周遭的一切很是威胁而且四处碰壁了。可以说,“吃人”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上的一种强大的文化惯性。作品看似直接的揭露社会,其实事情远远复杂得多。在读者看来,呈现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效应青春期,反而把问题简单化了。

薛毅、钱理群二先生在《<狂人日记>细读》一文中,曾经谈到如下观点,《狂人日记》实际点明了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吃人欲望的真理,而这一点为读者所难以接受。[①]作品中,狂人的犹疑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一种徘徊在“吃人”还是“不吃”之间的惶惑,可以说,这种惶惑正是主人公试图摆脱这种文化惯性的“原罪”的尝试,而这种“原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处于社会之中,不断的受到社会的文化惯性的浸染而造成的。

在这个意义上,作品似乎还带有一些原罪救赎的意味,只是救赎之道在主人公,或者说是作者看来不甚了然,因为自己,以及任意一个已经进入社会的人无一例外的带有这种“原罪”,连亲人甚至于自己,亦不例外。来报荒的佃户是“未必不会吃我”[②],诊病的何先生是“刽子手扮的”[③],认为亲哥哥要吃自己而发出“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④]的感叹,而自己亦是一个“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⑤]。

狂人,或者说是作者,并不寄希望于有着“吃人”历史的人能够实现自我救赎,洗刷自己与社会俱来的这种文化惯性上的“原罪”青春期,因为在我们本身的文化体系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原罪”的概念,所以这些有着“吃人”历史的人是不会意识到这一点的。那么顺理成章的,只能寄希望于没有受到这种“原罪”侵蚀的人,只有这类人可以无视这种社会潜在的这种文化惯性,跳出这种文化高压的强迫。归结起来,这种人大体只有两类,一是狂人,一是孩子,因为只有他们,是没有接受到这种文化惯性的浸泡的,但孩子终究会长大,染得一身所谓“原罪”。

那么,这个角色只能由狂人来承担。因为,只有狂人可以肆无忌惮的批判既成的体系,在成人世界中毫无顾忌的冲击着铁屋子。但是,正如我们前文所说,狂人认为自己是有罪的,是“吃了人”的,那么,连狂人都已经不再是无罪的了,在这样一个成人社会当中,也就没什么是无罪的。

但是,狂人这种迷狂的本质决定了他无法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只能作为一种盲目的破坏者而存在青春期,破坏之后的建设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孩子这样一个形象上。但是,由于社会潜在的巨大的文化惯性,孩子这个形象始终处在这种侵蚀的边缘,而正是这种边沿的状态,这种可能的侵蚀和新生的希望的交错,构成了整部作品在主题上深刻的反思意义杂志铺。

所以,综合以上种种,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必须是一个狂人。我们以往总是着力于研究狂人这个形象是不是真疯了,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因为不管主人公是真疯也好,假狂也罢,只能以这种形态出现,不会存在第二种假设。

(二)《狂人日记》的隐喻意味

在传统解读《狂人日记》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总是将这种狂人内心感到的恫吓归结为外在的封建礼教的弊害,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我们也可以认为这其实是狂人内心固有的信仰发生崩塌以后,对于外界事物产生的一种迷失感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面讲,我认为《狂人日记》潜在着一层“成长的阵痛”的潜在隐喻。狂人,是一个处于文化上的青春期的青年的形象。其在未经社会文化打磨的准童年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但一旦进入社会,则所有社会的阴暗面,对于既成规则的不理解则立刻取代了原有的浑成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妨称之为童年心态被成年心态的取代过程,在这样童年心态被成年心态取代的重大的心理落差之下青春期,产生了巨大的失落、迷茫与内心的矛盾冲突,这便是狂人心态的一种由来。而这种童年心态对于成人心态的屈服与沉沦之间的挣扎,也便是这部作品中狂人的迷茫之所在。而当这种沉沦彻底完成的标志,便是“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⑥]的实现,这时候成人心态已经完全的实现了他的支配地位,童年心态的消失,也便是这种康复的代价。

而且,这种意义并不止于此,从更广泛的意义上面来看,如果狂人是当时中华民族的整体的文化状态的象征的话,这种迷狂的样貌,也正是这样一种新旧文化交替之中的民族文化心态的彷徨的象征,因为旧文化的吃人与新文化的未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一条文化裂缝,而这条文化裂缝,也正是当时那个时期文化的阵痛的由来,可以说,狂人的疯狂象征着当时新旧文化之间的那条空白的状态,及其带来的阵痛之感。甚至于《狂人日记》其他许多派生的解读,也是由此而来。

实际上,《狂人日记》存在一个关于成长的潜在线索,而其中这种成长的落差,也正是狂人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狂人的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体制之外的人朝里看朝里走的视角青春期,就像是在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站在体制外面的没有利害影响的孩子的视角。这种体制之外的审视,往往又是无比正确而且一针见血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狂人实际作为了一个思想的解放者角色的原因。

在这条成长这条隐形线索上,这部作品建构了一种典型的二元世界的对话的意味。《狂人日记》本身就是在狂人世界与常人世界,或者也可以说是人和兽这两个世界之间铺开的文本杂志铺。而契机便在于这种文化上的青春期现象。在这种空白的迷失当中,狂人开始自觉地把相似的东西关联起来,狼和“海乙那”之间的关联是兽性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人性的,通过赵家的狗作为桥梁,在人与兽之间建立了一种伦理和价值判断的混同关系,从而成功的将人际间的关系转化为一种兽性的表达。在狂人世界里,人的道德理念或者说人际的行为种种,无不是以一种兽性的方式存在,表现出了一种很强烈的破坏的欲望,这种与其说是革命的破坏性,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上的青春期躁动。

与此同时作品中的种种象征,无不是这两个世界对话的桥梁,亦无不是为了表现出这种文化空白期的倒错含糊混淆的心理,彻底打破了文明和野蛮的界限,彻底地将狂人臆想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等同起来。这个意义上,狂人作为一个能够毫无顾忌的说出真相的人,和觉醒者已经可以划等号了。薛毅、钱理群在《<狂人日记>细读》里面也曾经提到了这种观点:“狂人有着多重指涉力,反复指涉力。在常人/狂人与大众/先觉者之间青春期,存在着一种转换的可能,在常人世界眼里,狂人与先觉者是可以等同的,可以全部归入疯狂范畴。”[⑦]

在作品的世界中,这种双重世界的界限始终是混淆的模糊的,人与兽,狂人与常人的价值观在激烈的碰撞当中显得愈发的矛盾尖锐,恰逢文化新旧革替的时间节点,作品显示出了一种对于美与丑这样的一个重要命题的反思意识,或者说是关于人性和人际关系的终极的审视、思考与关怀。而救救孩子的呼声,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狂人作为一个在两个文化世界之间挣扎的形象,其实也就是从一种文化上的孩子的视角,对于越来越多的出现这种文化青春期的孩子形象的一种警醒的呼告。


参考文献
书籍:
[1]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鲁迅:《鲁迅著译编年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李长之:《鲁迅批判》,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4]周作人,周建人:《书里人生――兄弟忆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隋清娥:《鲁迅小说意象主题论》,济南,齐鲁书社,2007
[6]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7]【日】竹内好:《鲁迅》,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
[8]郜元宝:《郜元宝讲鲁迅》,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9]张宁:《无数人们与无穷远方:鲁迅与左翼》,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0]林贤治:《鲁迅的最后1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周建人:《回忆大哥鲁迅》,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2]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卡夫卡笔下的空间―以《俄克拉荷马露天剧场》为例
下一篇论文:略论《史记菁华录》对补叙手法的总结_一维性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