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山水画发展到了元代则更为兴盛。山水画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南宋院体画中以李唐为首。文人画”正式确立。
论文关键词:南宋时期,元代,山水画,院体画,文人画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山水画也有了明显的变化。那么从南宋时期的山水画至元代时期山水画风格又有了如何的变化与发展呢?南宋与元代山水画的风格特征及差异各又是如何呢?本文将作一一梳理。
南宋时期,山水画是以画院画家为主的南宋大家,南宋院体画中以李唐为首,和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大家”。南宋绘画的成就主要体现为画院画家的创作。南宋新一代山水画家发展出了以近距离实景为特征的所谓“边角山水”,这是类似于“折枝花鸟”的“截景山水”。画家以突出一个局部的办法来进行创作,用笔更加泼辣,水墨的韵味发挥得更加充分。马远、夏圭构图多截取一角或片段不全之景,画面中留下大块的空白,被人称为“马一角”和“夏半边”。这种构图简洁、主体鲜明的山水画有一种全新的境界。
李唐,擅长山水及人物故事画。山水取法荆浩、关仝及范宽而有所变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或崖岸;山石作大斧劈皴,积墨深厚,开南宋一代山水画新风。其代表作《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面中崖谷深幽,磊落雄壮,长松浓密苍郁,树干劲拔,飞泉自谷中奔跃流转,迂回激荡。远处是山峰耸峙,其势欲刺青天。此画用笔粗大,夹杂偏锋,画山石用大斧劈皴。此画笔法十分清爽,雄健丰厚。飞泉纯用线条勾勒院体画,淡淡的笔触。整幅构图对比变化强烈,山石重叠,互相掩映,突兀耸立,变化多姿。松树的组合有主有次,或疏或密,活跃了画面。李唐另一代表作《长夏江寺图》(故宫博物院藏)为绢本重青绿设色,虽为青绿山水,仍以墨笔勾皴为主,勾勒挺健多断折,皴笔横劈竖砍,放纵自由,以大斧劈皴和青绿着色相结合,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造。
马远,近承家学,远学李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对南宋后期院画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山水画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以小见大,时人称之为“马一角”。在用笔上,他扩大了斧劈皴法,画山石用笔直扫,水墨俱下,有棱有角。故宫博物院所藏《梅石溪凫图》。此图为花鸟小景,仅画崖石一角、春水一湾。悬壁上有盘根错节梅树两株,枝头花蕾绽放。溪中碧波涟漪,三五成群的野凫追波逐浪,群游嬉戏。此画剪裁新巧,布景疏阔,动静分明,情意盎然。山石用大斧劈皴,梅花用色簇点而成,手法之高超,让人叫绝。他们在山水画坛上创造出“水墨苍劲”的新风格。
山水画发展到了元代则更为兴盛,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很多的成就。特别是水墨山水,更是风靡当时,在元代画坛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元代山水画基本上以赵孟烦、高克恭,以及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为代表。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独特个人风格和画法,同时也推动水墨山水的形成与发展,这标志着山水画的一个新的高峰,对后世的影响甚大论文开题报告。同时因为纸本的广泛应用,水墨的多种技巧得到了超乎绢本的发展,这种绘画材质的变化也给画风带来了一些变化。
山水画中宋画与元画有极大的不同。无论从哪一方面或角度,都可以指出一大堆的差异。然而最重要的差异似应是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院体画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而衰落、消失,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由宋代的宫廷画院院体画,终于在社会条件的变异下,落到元代的在野大夫只是分子——亦即文人手中了。“文人画”正式确立。
元代较早的画大都古意逼人。在绘画理论上,赵孟頫要求变革以李、刘、马、夏为代表的南宋院体格调,提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说的“古意”不是复古的意思,而是注重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是种创新。那革新的一面,是要解散了形体,是要看到山水更为内在的精髓,看到山原不是山,水亦不是水,看到那山水解脱了色彩、形状,只剩下比的转移与墨的堆叠。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秋郊饮马图》等。该画描绘济南郊区的鹊山、华不注山及其周围的自然景物,采取平远法构图。画中集中体现了赵孟頫画格总的特点——简爽、味雅、苍润。明董其昌在画中题跋中说“无兴此图,兼右丞、北苑二家法,有唐人之致去其纤,由北宋人之雄去其狂,故曰师法舍短……”道出了赵孟頫此图继承和创新的特点。
黄公望元代绘画的首冠。其画如酒仙散圣,所谓“逸墨撇脱,士人家风”,他的意义在于遥续董巨画风,又萧散简化北宋山水,最终陶铸以江南山水之气息,性情豁达,天真烂漫,变画为写,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他的风格竟是因为他那么不刻意形成风格,仿佛是在绘画之外,对山水、对人世,他由更多的爱与追求,所以笔墨的自在、空间的灵活,在他的杰作《富春山居图》中都得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此图笔法取董源、巨然而又出新意,变化多端。行笔潇洒秀润、洗练简远,极少渲染、笔墨纷披,林峦深秀,似平而奇,“气清质实、骨苍神腴”。黄公望的山水画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极高,自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他的巨大影响所在。
元代山水画不论是赵孟頫“水墨浑染点草草,绿荫环绕清高雅”的《鹊华秋色图》,还是黄公望“层峦叠章碧山青院体画,杂木莽林气宏伟”的《天池石壁图》,或是倪云林“江上春风积雨晴,隔江春树夕阳明”的《江岸望山图》等,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了一种“简逸恬淡”的意境。元代绘画还有一点特别,就是特别强调脱俗。历代绘画都讲究脱俗,但皆没有元代的画家强调得这么厉害,亦是元代社会精神使然。
后人评价元代的山水画曰:“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元代山水画在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讲求法度的宋代绘画基础之上又有了重大发展。彼从宋人的重造化、重理性,转而重心源、重意象,一变院体画法森严、严紧工整的风格而为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画史所谓的“尚气重韵”,是说“淡泊清逸”的元代文人画新格局。
然而南宋的山水画往往充满了个人激烈的情绪,而缺乏怡人的景观,强烈的剑拔弩张的逼人气势令观者不安。那些险山峻石恐怕不是来自秀润的江南,而是来自画者胸中的丘壑。
通过对南宋及元代山水画风格的分析与鉴赏,因此我们从美学理论来分析,情况与艺术实践是历史行程大体一致。宋代绘画强调的是“师造化”、“理”、“法”和“传神”,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有条则不紊”,“有绪则不杂”,“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元代强调的则是“法心源”、“趣”、“兴”和“写意”。“画者当以意写之”,“高人胜士寄兴写意者,慎不可以形似求之。”这也就是宋元山水画的风格差异之所在。
参考文献: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孔令伟《中国美术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蒋勳《美的沉思》文汇出版社
徐书城《中国绘画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美术全集书画卷上》青海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