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种享乐与沉沦的书写--从《情人》看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殖民地情结

时间:2011-05-27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杜拉斯的美妙在杨的眼中也应该是“异国情调”的。因为酸李树对法国人而言是一种来自亚洲的植物。曾经作为欧洲殖民地的亚洲是杜拉斯的出生地。
关键词:杜拉斯,亚洲,殖民地,情结

 

杜拉斯的最后一位情人杨安德烈亚曾经写过一篇题为“给杜拉斯---酸李树”的文章。酸李树在法语中是个双关语,它还有美妙的意思,因为酸李树对法国人而言是一种来自亚洲的植物,杜拉斯的美妙在杨的眼中也应该是“异国情调”的,酸李树般的。“酸李树-亚洲-美妙的”已经变成了全体法国人对于曾经是法国殖民地的辽远的亚洲的丰富的集体想象,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对杜拉斯本人来说,酸李树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的。晚年的杜拉斯对她的出生地用的是一种调侃的心态,她曾经对一个小女孩说,“玛格丽特杜拉斯出生在西贡。给你一个建议,------去越南看看,在那里我们都有点生在任何地方的游戏意味。”[1]100那么,1984年,已经七十岁的杜拉斯写作《情人》时,又是用的什么样的心态,我们可以从她的字里行间找到答案。

曾经作为欧洲殖民地的亚洲是杜拉斯的出生地,东南亚的漫长炎热的雨季和辽阔雄浑的大河滋养了青少年时代的杜拉斯,同时也给了她日后进行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从家庭小说《低档太平洋的堤坝》开始,杜拉斯就几乎没有停止对亚洲殖民地的书写。评论界将那些于1964年到1976年期间出现的作品称为“印度系列”,“这些作品被劳儿V斯坦因和安娜-玛丽斯特雷特重复出现的形象所占据,扎根于加尔各答代表的印度象征性的地理位置中。” [1]223之后,杜拉斯创作了她的“大西洋系列”。然而,在一段潜伏期之后,“印度系列”在《情人》中重生。 说是“印度的”,其含义并不准确文学艺术论文,“我必须立即指出,从地理上看完全不正确的。我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印度,一些印度,正如之前人们所说的那样……在殖民地时期。” [1]185杜拉斯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印度”,一个终生无法释怀的“结”。杜拉斯的父母在前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任教,父亲去世后,她的母亲留下来,后来被派往永隆任教,1927年在柬埔寨南方波雷诺买了一块政府租借耕地,这成了导致他们家庭经济陷入了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曾经生活在此的杜拉斯来说,不管是印度、中国,还是越南,柬埔寨,它们都共有一个名字:东南亚,这里是世界的一个角落,一片与欧洲完全不同的天地,在她的作品里,在证明文学的虚空性的同时,中国与印度合二为一:不要再写了,留在这里吧,在这边,在中国,在印度,关于诗歌,没有人知道……[1]187埋在杜拉斯童年中的是热带雨林,漫长的雨季,遍布在河岸的麻风病人,在大街小巷穿行的幽灵般的女乞丐,女疯子。还有那条湄公河,浑浊的可以吞噬一切的大河,1929-1930年的杜拉斯一家人就住在湄公河畔的沙沥,就是某个周末,在回沙沥的湄公河的渡轮上,十五岁半的杜拉斯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便是《情人》中的“我”的中国情人免费论文网。对法国的殖民者来说,这里是他们镇压、征服、攫取、行使权力的天堂,但对于杜拉斯来说,这里不是天堂,“我生活过的地方,可怕极了”,杜拉斯说,然而,她仍旧开始了对似水年华的充满思念的追寻。“作家本身就是这不可改变的帝国社会的一部分。他们都在早先殖民主义和异域风情小说的阴影下从事写作。”[2]50这就是杜拉斯的宿命。

亚洲和欧洲,对童年的杜拉斯来说可能就是世界的两极,在这两极之间的来来往往于是就成了她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往来既强化了二者的联系,又拉开了二者的距离。生在亚洲,亚洲的土地养育了她,接受的却是和她的白人身份相当的西方式教育。按照她母亲的意愿,她在殖民地的白人学校接受教育文学艺术论文,加上母亲的言传身教,她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于是不可避免的就成了欧洲式的,或者确切地说,法国式的。所以有学者说杜拉斯是个“混血儿”,东南亚热带雨林携带着温度和湿度的风的夹裹,雄浑的大河的视觉冲击,强化了杜拉斯的血液中流淌着的野性而绝望的因子,她的性格也因此是分裂的,她一生都被这种分裂撕扯着,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她在临终之前说“我是野蛮而绝望的作家”。杜拉斯最终于十八岁离开亚洲,她曾经“隐瞒”了它,但是,故乡,亚洲殖民地的故乡,一直就没有离开过她,早已与她和为一体,不可分割。“沙湾拿吉”带着传记的痕迹,那些前后相继的工作地点的名字,杜拉斯曾在这些地方度过童年:乌东,金边,沙沥,永隆。必须逆着这些名字而上,才能找到逝去地岁月。

作为殖民者的后代生活在殖民地,“我”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从来没有过怀疑,白人,即使像她那样来自一个破败的白人家庭,仍然具有着无形的优越感,殖民者的心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思想和意识,所以从一开始她就和其他白人没有什么两样,当地人,包括“我”的中国情人,他们都是和她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没有话语,被剥夺了行为和过去”的殖民地仅仅作为背景出现,我们只能看到当地的景物,却不见模样清晰可见的人,他们都是匿名者,躲藏在黑暗中的生灵。“在这个时期的印度却没有印度人。两个世界之间完全的‘密闭性’揭示了一种真正的隔离。”[1]190《副领事》中的副领事就生活在那样一个印度。同样,在《情人》中,除了“我”和我的家人,“我”的中国情人,在“我”周围出现的少数白人,就是女乞丐和女疯子,我们几乎看不到别的任何人。杜拉斯用神秘的幽灵般的语言隔开了两个世界。成年后的杜拉斯用一种看似不经意,实际上却是触目惊心的笔触讲述着发生在殖民地却看似与殖民统治无关的故事。“写作在沉沦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太远:地点是空且破败的,人物也是空的,无名无姓,心不在焉。只有从不可见处传来的声音才是活的。在这些声音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爱情故事。”[1]194而这个故事其实与爱情无关,确切地说,它是一个关于时间、空间、绝望、灾难、遗忘、衰老和死亡的故事。

《情人》再现了一段旅行者的行程文学艺术论文,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在感觉的带领下在时间和空间中穿行,走向衰老和死亡的故事。同时它也是改编,把生活改编成文学。不需要顿悟,旅行者清楚地知道她的行程,没有怀疑和停顿,她一直都在行走,“她的情感,她从不加控制或引导”她要体验的就是在享乐和沉沦中,一个人到底能走多远。杜拉斯在《情人》的开始部分中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一朵过早凋零的花朵,一张被时间毁坏的变形的脸仿佛刚刚从享乐或衰老中走出,十五六岁的少女,正在盛开的花朵,却有着充满情欲的致命的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对灾难的敏感。灾难是《情人》的关键词,这里不乏各种各样的灾难:母亲的、孩子的、女人的、男人的、情人之间的、兄妹之间的,处于灾难之中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灾难性关系。对于欧洲人来说,这儿就是催生灾难的不祥之地。“没有四季之分,同样的炎热,同样的单调,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一个狭长的炎热地带,既没有春天,也没有季节的更替擅变。”[3]3环境滋生了阴谋,母亲买下了一块无法耕种的土地,一家人陷入到了困窘的境地,女儿从此在母亲的暗示和授意之下开始了出卖自己的肉体和青春的游戏之中。享乐和沉沦成了公开对付灾难的合法手断,来自中国北方的男人偶然地成了“我”的灾难同伴。可以说,这场发生在殖民地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灾难,甚至当事的双方都很清楚他们彼此的位置和形势,他们都没有想到要去拯救自己。在殖民地的大背景之下,发生在“我”和周围人身上的灾难只不过是附属品,和那些女乞丐,女疯子,恒河边的麻风病人一样,所有的故事都不过是昙花一现免费论文网。

让-吕克南希指出,“对身体的写作:对异域风景的写作。异不是作为一种本质上的他者,而是作为一个国家:在任何国家、任何地方的一种奇特,一种国家本身产生的差距。”[1]168《情人》便是异域风景与欲望的结合体,彰显的和隐蔽的欲望,女人与女人之间的,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杜拉斯的作品具有成倍的小说性。作品以一种罕见的强度激起了渴望故事发生的欲望,这种相遇的激情,以及两人能够结合的幻想(这一幻想拥有‘爱情’的名字),同时也让领会到这两者之间根本的分离,以及欲望与发生之事,与超越一切欲望的事件之间那种不可测量的断层。”[1]174很少有作品是以如此直接的方式,如此地将自己呈现给读者的幻想的。《情人》中汹涌澎湃的湄公河一次次地出现,就是无法言传的欲望宣泄的隐喻。两个国籍不同,阅历悬殊文学艺术论文,年龄差距过大的男女,带着绝望和垂死的心态在欲望的海洋里挣扎,这种感情很难让人把它和爱情联系起来。肉体之爱和精神之爱在《情人》中是分裂的,中国男人只不过是“我”的肉体上的情人,而“我”真正的精神上的情人则是母亲。关于孩子,弗洛伊得在提到前俄狄浦斯阶段并将其定义为“恋母期”时,曾谈论过小女孩对母亲的感情,“既温柔又充满挑衅性质的敌意……性的欲望”,根据这一说法,前俄狄浦斯阶段的孩子,也就是处于灾难期的孩子在杜拉斯那里得到了令人震惊的解释。是母亲主导了“我”的一切,母亲的灾难在“我”这里得到了延续。在这里,一个女孩出卖自己,被母亲出卖,来满足母亲身边存活下来的人的需要,也就是“我”的两个哥哥的需要,而他们反过来又诅咒“我”,尤其是大哥哥,把“我”看成是败坏家庭的娼妓。女孩在“为性生存”,而母亲则在“为死亡生存”,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解决方式,对抗灾难的战斗,暴力的,乱伦的,肉欲的,猥亵的。制造灾难的母亲成了灾难的“另一个名字”,这个母亲潜伏在杜拉斯的无意识之中,杜拉斯邀请我们对一种不曾中断过的原始灾难进行阅读和批判性赏析。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马贩子的女儿》中水的原型意义探析_原型批评
下一篇论文:在困境中前行的当下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_中国特色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