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永远的内布拉斯加——薇拉·凯瑟生态主义土地情结

时间:2013-03-14  作者:山东,烟台

论文导读::作为凯瑟的家乡,内布拉斯加成为了薇拉·凯瑟作品中的一个背景符号。
论文关键词:生态主义,土地情结,薇拉·凯瑟
 

一、引言

生态伦理学之父莱奥·波尔德 (Aldoleopold,1886—1948) 强调以生态学根基考察人和自然(大地)的关系。他在《大地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他认为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 人类并非自然界的主人、统治者, 而是自然界中极为普通的一员,仅仅从考虑人类的经济利益出发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

薇拉·凯瑟的作品多以内布拉斯加草原为背景, 刻画了一代移民者及其后裔开垦拓荒的经历。在她的作品中,人与土地之间不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文历史论文,而是一种哺育与被哺育的关系,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不是土地的征服者,而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永远的内布拉斯加——拓荒者的精神家园

作为凯瑟的家乡, 内布拉斯加成为了薇拉·凯瑟作品中的一个背景符号。在其中, 她寄托了自己对故乡的真挚而又复杂的感情。薇拉·凯瑟于1873年出生于弗吉尼亚州, 8岁时随家迁居西部的内布拉斯加大草原地区。早期的内布拉斯加对年幼的凯瑟而言就是一片荒芜和贫瘠。可等到多年后, 在城市定居的凯瑟再回首那段时光,却被这片土地蕴含的勃勃生机和无限的野性美深深感染。

土地与人的关系是贯穿凯瑟早期作品的一条主线, 在《啊,拓荒者!》(1912)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土地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又赋予人类纯朴善良的美德。对于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来说, 这块土地是美的、富饶的、强盛和荣耀的。

在这部小说中, 作者表达了她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以及她对人和土地关系的思索。亚历桑德拉“觉得自己的心仿佛也藏在那深处的某个地方, 同鹌鹑、衔鸟和所有阳光下低唱沉吟的生灵在一起。在长长的、蜿蜒的土岗下, 未来正在躁动着。”(34) 她对土地有着敏锐的直觉并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灵, 她对土地有了新的认识, 几乎感到和它有了一种新的联系, 她以前从来没意识到这土地对她那么重要。

小说中主要人物与土地的关系深刻地体现了薇拉·凯瑟的土地伦理观:没有对土地的热爱与尊重, 就认识不到它的价值, 感受不到它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更谈不上尽任何的义务。凯瑟对人与土地关系的审视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具有浓厚的生态意识。

三、被抽干水的沼泽地——拓荒精神的荒原

《一个迷途的女人》(1923)通过拓荒者土地的失去表现了一种对拓荒精神一去不复返的怀旧感, 一种对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的危机感和一种对现代人的精神家园的丧失的失落感。

在这部小说中, 新兴资产者的代表艾维·彼得斯把从福瑞斯特上尉那里租来的沼泽地改成了麦田, 致使自然生态和拓荒者的精神生态遭到了破坏。以艾维·彼得斯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只认识到了自然的实用价值, 把自然当作了开放和利用原料的大仓库,却违背了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规律, 破坏了“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213)毁灭了美的生命形式。他们看到的只有粮食和金钱, 因此他们无法理解“人们喜欢那些不产粮食的草地, 喜欢它们空闲着, 发出银色的光泽……”(73)人类把沼泽地改成麦田, 把树木变成木材, 实际上只是从经济角度来利用大自然, 攫取大自然的产品, 却在审美的层面上失去了大自然杂志网

人与自然之间理想的审美状态是和谐统一的状态。作者写到孩子们对这片沼泽地的喜爱, 他们“在灰褐色的香蒲草丛里跑过去, 跳进带泥沙的河里着水玩,……鸟儿和蝴蝶到处飞来飞去”。(73)花草、河水、鸟儿、蝴蝶、孩子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景图。

凯瑟痛心地说道:“工业使青山、溪谷变成了肮脏的荒芜之地; 锻铁炉里炼出的淬火钢把处女地变得面目全非; 树木被一棵棵地从山上拖走, 留下的只有大地母亲身上的累累伤痕。”(389)

四、回归大草原——灵魂净化

《邻居罗西基》(1930)是薇拉·凯瑟后期的一部感人至深的短篇并且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完美的诠释。作品中她塑造了一个善良、勤劳、质朴又善解人意的老拓荒者的感人形象。这部作品让我们不仅体会到了老人的慈祥、温和、豁达和宽容人文历史论文,更体会到了扎根土地的拓荒者在大地的滋养之下所形成的高贵人格。

罗西基是捷克后裔, 他幼年丧母后, 在乡下外祖母家度过童年, 从小就与土地、农畜、庄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年时期向往城市生活, 曾漂泊到纽约、伦敦等大城市生活,但置身于众多移民者梦寐以求的圣地——纽约, 罗西基却感到极度的空虚,“这种空虚那么强烈, 就像一家大工厂里机器停止轰鸣, 传送带停止运动时呈现出的死寂。”[4]

于是他毅然回到广阔无垠的西部田野, 寻求一种自由自在的梦幻。罗西基像爱自己的老朋友一样呵护、热爱这自己周围的一切。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栖居地。罗西基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深情眷恋,“他喜欢这些良田沃土, 总要看上一眼, 就像看一条比赛获奖的牛一样。”[7]

土地的宁静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身心放松。土地赋予人仁慈的性格和宽容的心态。罗西基总是用他特有的会心的、慈祥的笑容对待别人。这些拓荒者保持了在城市和乡村某些家庭业已消失了的人的基本品质———爱、同情、诚朴和尊严。(152)

评论家施奈德甚至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罗西基是土地的化身。”[8] 耙草的劳作令罗西基心脏病猝发,最后倒在蓝绿色的田野里, 可以说罗西基是为挽救土地而去世的。

五、结语

罗西基从乡村到城市再回归乡村的历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 而是他理想生态观的萌芽、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自然是人栖居的家园, 人能够在自然中返璞归真, 自由自在, 其原因就在于人和自然的这种生命关联。融入自然, 回归自然是生态文学永恒的主题和思想。 凯瑟对罗西基热爱土地、不畏艰难、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的颂扬, 对罗西基适应自然的生存方式的肯定旨在说明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故乡, 人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 情感才能自由, 灵魂才能净化。

注释:

① 本文引用的小说译文选自《薇拉·凯瑟精选》 朱炯强编选. 北京: 燕山出版社,2004年,下文只注明页码。


参考文献:
1.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 侯文蕙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4.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5.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篱笆》中的象征及隐喻_人文历史论文
下一篇论文:钟摆式生存—"六六"影视改编中的新时期女性形象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