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A suparhistoricalkinship of language which rests in the intention underlying each language as awhole—an intention, however, which no single language can attain by itself butwhich is realized only by the totality of their intentions supplementing eachother: pure language. (W. Benjamin, 1923).
在这里,“kinship”指的是一种超历史的,先验的语言亲缘关系,这种关系不一定含有“类似”(likeness)的因素,这种亲缘关系存在于每一种语言整体意指中。然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单独体现这种意指,这种意指只有在一系列语言的整体“意指集合”中才能完整地体现出来。本亚明所谓的“纯语言”就是这种意指方式(mode of intention)相辅相成,相互补充。认为,如果世界上有一种真语言(alanguage of truth or a true language),那它就是“纯语言”,为了许多语言能有机地连通为一个大语言这一伟大的母题,“真语言”在翻译中发挥着作用(Benjamin,1923).这里所谓的“真语言”或“纯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超越任何具体语言的抽象语言,它很自然让人想起亚当的语言(Adamite language)或通天塔之前的语言(pre-Babelianlanguage),因而它们是“神秘而虚无的” (Johnston,1992),我们认为,“纯语言”这一概念在本亚明的翻译理论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指一种抽象的语言,这种语言具有单义(univocality)和纯粹意义(pure language)的特点,它存在于一系列具体语言中,而又不被遮蔽。另一方面,纯语言概念是本亚明用来把握语言的差异性与补充性的手段。他认为,语言的本质只有在具体语言之间的差异和通过具体语言之间的差异才能被把握。Derrida(1987)对此有进一步的论述,他认为各具体语言在语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性造成各不相同的表意方式,即本亚明的“意指方式”,而翻译就是 “在无休止的分析中摆弄相似与差异”,通过翻译,我们对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可以达到更深和更准确的认识 (Turk,1991:124-126)。这就是,语言之间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该被隐藏起来,或者更明确地说,一篇译文的价值取决于它对语言差异的反映或强调程度。
三 对翻译的界定
本亚明的翻译观是建立在他的语言观的基础上的,他说必须从语言理论的最深层次来理解翻译的概念。他认为,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某种精神存在,都有某种精神要求表达,而一切精神表达都可以理解为语言。换言之,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语言,人的语言只不过是这种大语言的一个特殊部分。而无论物的语言还是人的语言,归根到底都来自上帝的声音,即“太初的语言”。这样,他就把物的语言,人的语言和上帝的语言联系起来了。那什么是 “翻译”呢?他的解释是,除上帝的语言之外的一切语言都是翻译。他在创世时说的 “要有……”就是太初的声音,他还为初创的世界和事物命名,圣经上讲的 “太初有言”(Inthe beginning there was Word)就是这个意思,在本亚明看来,这种太处的语言是一种把人的语言与舞蹈语言统一起来的最高形式,现存的一切语言只能是这一最高形式的“翻译”。
从他独特的语言观出发,本亚明提出,翻译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精神表达形式,在本亚明看来,语言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表达,它只向上帝传达它自身,此外,它没有任何言说的对象或接受者,它的意指方式,或者说是表达方式是绝对的,它没有任何世俗的、实用的、或者说工具的功能。既然如此,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艺术品和翻译就同样要摈弃世俗性、实用性和工具性,就必须追求一种纯粹的精神。
本亚明是从翻译与读者,翻译与原作之间的关系出发来探讨翻译的本质的。谈到翻译与读者的关系,本亚明提出问题的角度与他的艺术观紧密关联。而他的艺术观又是来源于他的语言观.如前所述,他认为,语言不是传达意义的工具。既然语言不是传达意义的工具,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品也就不是传达意义的工具。同样,以文学艺术为根据的翻译也就不是传达意义的工具.翻译就象文学艺术品一样是不考虑读者的接受的。
从这样一种艺术观出发,本亚明解释说,翻译也不具有传达意义的功能,如果翻译旨在转换并传达原作的内容,它只能转换并传达原作中那些非本质的东西,这样的翻译必然是糟糕的翻译。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译者是诗人,他试图转换原作中诗意的、言外神秘莫测的东西,也同样会产生低劣的翻译。因为,那依然是对原作中那些非本质的内容的不准确转换和传达。一般认为,翻译是为那些不懂原文的读者而存在的,这似乎构成了翻译与原作不同的存在状态。但本亚明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如果原作不是为读者而存在的,那么翻译也就失去了为读者而存在的前提,假若翻译一定要为读者服务,那就只能产生拙劣的译品。相反,好的翻译只能是那些不以读者为服务对象,不试图传达什么,也不试图转换和传达难于言表的诗意的译品。
四 本亚明及其后来的阐释者的解构主义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一)促使我们从新的视角来考虑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
解构主义我们更多的考虑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语言本质,各具体语言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的问题以及译文和原文的关系问题.尤其可以使我们能从哲学的角度,以更通达的态度来对待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问题。发表论文。
(二)使我们更清楚的理解翻译的作用和地位问题
解构主义告诉我们,译文是原文的来世,没有译文就没有原文.同时,译文和原文都是体现纯语言的碎片,这也意味着原文与译文的地位平等,译文是不同于原文的一个新的文本。这从根本上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
(三)使我们在翻译研究中要重视语言问题
本亚明关于语言本质和意义问题,最终可以通过对翻译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而揭示出来,因为翻译最能揭示出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我们在翻译研究中,还应注意语言的问题。
(四)本亚明理论的局限性
本亚明关于原文和译文无相似性的论点,则走向了极端。尽管他们试图说明语言之间的关系,但对翻译实践而言,则具有消极影响。另外,受荷尔德林和洪堡唯心主义语言观影响,本亚明把神秘的直觉论和美学观点一并融入翻译理论中,把上帝的某些特性,包括上帝的不可知性,统统变为语言的特性,从而引出某种不可译论和翻译研究中的神秘主义。这些都是与现代翻译理论的客观规律背道而驰的,也是我们在翻译研究中应认识到和力求避免的问题。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奥巴马获选感言的言外之力
下一篇论文:辩护词的语言策略探析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