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无依的女子在旅途漂泊中,心中唯一的寄托恐怕就是与心上人的相遇、相守,不想心上人却视之为路人,“扬鞭骤花骢”,幼卿满怀希望心上人能回头,却是“望断斜阳人不见”只落得“满袖啼红”。此情此景何堪!题词于壁,以泄怨情。
唐婉的《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1]1602是诉说悲剧爱情的名篇。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先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唐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尝以春日出游,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翁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云:‘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实绍兴乙亥岁也。”[4]17唐婉读陆游词,心中万分悲痛,乃和词于壁,仍作《钗头凤》诉说自己的痛苦与无奈,一个受封建礼教压制和迫害的女子需要很大的勇气才敢把自己的心事倾吐于外。她“咽泪装欢” ,“瞒瞒瞒”,无不表明她不希望也没有勇气向大家透露她的心事,但也许是“题壁”鼓励她这样做,金融论文以控诉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向心爱之人表明心迹,可惜的是这种行为并未使她如愿以偿,其后不久“怏怏而卒”。这两首题壁词上演了陆游夫妇传颂千古的爱情悲剧。其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使人无不为之扼腕。
社会离乱的呼号 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在外漂泊的女子为这种处境哀感呼号。她们的词作与宋代男词人词作相比,虽在反映社会离乱的广度与深度上较有限,但于女子之口将社会离乱之情之景付诸于笔端乃是史无前例的。一他如淮上女的《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1]2772、2773这是一首在离乱时期遭掳掠的女子题于客舍墙壁上的词作。据元好问《续夷坚志》“泗州题壁词”条下记载:“兴定末,四都尉南征,军士掠淮上良家女北归,有题《木兰花》词逆旅间云”[5]79公元1220年左右,金兵屡次南侵,对淮、泗一带大肆杀戮、掳掠,人民深受其害,淮上女就是其中之一。该词表现了南宋末年遭金人掳掠的女子那种欲哭无泪的悲愤心情。词写淮上女被掠途中,对故乡的留恋,对敌人的仇恨。大好河山如今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词人愤然题词于壁记录这场患难,记录了也许永远也见不到的故乡的山山水水、记录了国仇家恨。抒情哀婉真挚,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人民的苦难。
洛阳女的《御街行》:“一身萍梗随邮传。恨归路、如天远。近来魂梦也疏人,不似旧时常见。剩衾余枕,冷清清地,空恁闲一半。”以词意来看这是一首在社会离乱之际的词作,有相思之意,更有社会动乱时期的漂泊之苦,如“一身萍梗随邮传。恨归路、如天远。”像浮萍一样流离、居无定所,漂泊之艰辛,可见一斑。这一情境可谓是千千万万流浪妇女的真实写照。
国破家亡的感伤 国破家亡,敏感而多情的女子思念故国、家乡、亲友,题壁以抒发这种无尽的感伤。宋代男词人面临国破家亡时,虽不免有以上诸方面的低落情绪,但他们表现更多的是强烈昂扬的救国济民之豪情壮志,宋代女子题壁词尽管缺乏此方面内容,但以其敏感之心将伤感之词写得楚楚动人。如徐君宝妻的《满庭芳》:“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锦旗拥、百万貔貅。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 清平三百载,典章人物,扫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1]3420君宝,宋末岳州人。其妻被掠至杭,弗从敌,自投池水而死。徐君宝妻,岳州(今湖南岳阳)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云:“岳州徐君宝妻某氏,亦同时被掳来杭,居韩蕲王府。自岳至杭,相从数千里,其主者数欲犯之,而终以计脱。盖某氏有令姿,主者弗忍杀之也。一日,主者怒甚,将即强焉。因告曰:‘俟妾祭谢先夫,然后乃为君妇不迟也。君奚怒哉?’主者喜诺,即严妆焚香,再拜默祝,南向饮泣,题《满庭芳》词一阕于壁上,已,投大池中以死。”[3]41这是古代贞妇、烈妇的典型,她具有忠贞不屈、以死抗争的坚强品格。该词记录了词人被掳掠的生活以及对故乡、夫君的思念。
刘氏的《沁园春 》:“我生不辰,逢此百罹,况乎乱离。奈恶因缘到,不夫不主,被擒捉去,为妾为妻。父母公姑,弟兄姊妹,流落不知东与西。心中事,把家书写下,分付伊谁。 越人北向燕支。回首望、雁峰天一涯。奈翠鬟云软,笠儿怎带,柳腰春细,马性难骑。缺月疏桐,淡烟衰草,对此如何不泪垂。君知否,我生于何处,死亦魂归。”[1]3420这位江南女子被敌人掳去,漂泊辗转、为人婢妾。“奈翠鬟云软,笠儿怎带,柳腰春细,马性难骑。”江南女子戴不惯北方的斗笠,骑不惯北方的烈马,被掳后的种种不适使她怀念故乡、思念亲人,可一个弱女子又怎能改变当前的处境呢?只有题词于壁,记其哀怨。王清惠的《满江红》:“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减。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1]3344还有杨氏题在桥壁上的《沁园春》、《满庭芳》等,无不记录了宋代妇女亡国后生活的痛苦和难挨。
三、鲜明的创作与艺术特点
宋代女子题壁词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丰富了题壁文学,使之与一般的题壁文学作品区别开来,而且在艺术构造上,其表现手法多样,语言明白如话,结构布局独特等特点,亦使之在宋词,特别是宋代题壁词中别具一格。
首先,在创作上,宋代女子题壁词有即时性、自由性、连续性等特征。即时性,即,指当时,当天,亦表示以后不久的时间。即时性,指时间的短暂性。题壁词创作的即时性,指词作者多是临壁有感,即兴创作;宋代女子的“题壁”行为犹如现在的网络论坛、博客,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这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平台;题于壁的词作具有强烈的激发性,它使不同的词人相继题词于该壁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题词于此壁,又或者会对壁上的词作进行修改,因而题壁词的创作具有连续性。如陆游题于沈园壁的《钗头凤》,其前妻观之凄然,题词和之。陆游的《钗头凤》对于唐婉来说具有很大的激发性;陆游后又多次游沈园并题诗于壁,这种连续性足见题壁诗词创作的特点。杨氏的《沁园春》、《满庭芳》亦是观无闻翁词有感而和词于桥壁。这两位词人的词作又激发了宋末以文名第进士的刘将孙题词于壁,这种激发性带来集体创作的连续性,使词体具有了纪实的特征,初中数学小论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其次,宋代女子题壁词作的这些创作特性有助于词的艺术得到发展和完善。
宋代女子题壁词作多是临时即兴之作,它的显著特点是不假雕饰,清新自然,语言明白如话。唐婉的《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