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谁撩动了她的心弦—从象征视角看《菊》中爱丽莎的“手套”

时间:2015-11-24  作者:郭新辉
刚刚被释放出来的心又只能被悄悄地掩藏起来,而她的生活又只能是重新戴上“手套”,过着“手套”似的生活,只是这时的生活跟以往有点变化,因为先前的那种“手套”似的生活毕竟曾经被撩动过,因此,这种“手套”似的生活现在多了一层东西---一层血,就像拳击手的“手套”一样,“我从小说上看到他们如何打破对方的鼻子,血留到胸脯上,手套浸透了血,变得又厚又重。”对于拳击手的护手“手套”,“手套”浸染的是身体里的“血”;而对于爱丽莎的蒙心“手套”,“手套”浸的却是伤痛无奈之心的“血”。

 

“手套”本是护手工具,但戴上它,总会有些妨碍工作。对于爱丽莎来说,她戴上的是“手套”,其实保护的不是“手”而套住的是她的“心”; 摘掉“手套”,释放的不仅是“手”而是她的“心”。生活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人注定只能过着男人设计好的生活牢笼里,过着像戴着“手套”似的“手”的生活。所以,爱丽莎永远也不可能摆脱“手套'似的生活,她那被撩动的心弦,注定在被撩动之后,又要重归原位,只是撩动过后的弦上还带着受过伤后留下的“血”罢了。


参考文献:
【1】 朱树飏. 斯坦贝克作品精粹.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532.
【2】 茨维坦. 象征理论. 商务印书馆,2004,32.
【3】 张首映.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99.
【4】 约翰·斯坦贝克. 斯坦贝克文集:人与鼠.张澎智,张健,石枚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说书漫谈
下一篇论文:“十七年”小说中的人物绰号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