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论彭学军小说的生命意识

时间:2015-06-10  作者:刘屏
”沙吉记住的不仅仅是铜锣许下的诺言,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期盼,这种期盼无疑加快了沙吉成长的脚步。在《你是我的妹》中,在“我“离开桃花寨之前,”我去看了妹,妹开花了,当然没有旁边那棵大桃树开得繁茂,但那花尤为娇嫩,水汪汪的,我只敢用小手指尖轻轻地触了它一下。有暖暖的风吹过来的时候,我就分明闻到了一缕醉人的淡淡的婴儿味。”“母亲还带着我们去看了阿秀婆,阿秀婆的坟上泛着一层浅浅的、柔和的青色。母亲带着我们跪下,给阿秀婆叩了三个头。”这是告别,更是新的阶段的开始,因为它给了“我”太多沉甸甸的记忆,促使“我”经常回味这一切,而每次回味,都会使“我”更加成熟起来,如同作者所说:“我在那儿度过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春去春来,我长大了——我相信我是在那儿长大的。然而,童年的岁月就像是一部多彩,厚重而又诱人的书,让我终身难弃地翻阅着。”

 

三、生命意识的追问

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来说,一个作家在她的作品中过多地涉及到了生命意识,显然是有着自己的理解的。

第一,与作家的童年记忆有关。彭学军说到自己童年的记忆时,她总会提到那些高山密林,深河浅溪,水碾房,野果子,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与民居,“还有弥足珍贵的一切美好的情愫和数不清的离别与重聚”。在充满异样风土人情的地方度过自己的童年,作家很容易受到其中震撼心灵事件的影响,有关记忆也就尤其深刻。因此在作家的创作中,在写有关油纸伞、染屋、吊脚楼等故事的时候,作家不可避免地会写到了与此相关的生命传奇。回忆起童年的时光,仿佛是在一卷卷漫长的黑白电影里找寻往事的影子,这里有历史的痕迹,有生活的记录,更是生命流动的过程。而在这条河流中经过的总是那些让人感喟不已的生命的故事。所以,作家在写作这些带有童年记忆的文学作品时,写到有关与死亡有关的生命意识,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与作家对成长的关注有关。“儿童是动态成长的生命形式,儿童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渴望成长的强烈欲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的儿童文学整体上是关怀成长的文学。”④毫不疑问,彭学军的创作恰恰在这一点上非常突出。彭学军说过“因为自己曾经是个不快乐的女孩,所以更多地关注她们,我的小说多半是写女孩和写给女孩看的。少女时代就像花儿一样美好又短暂,谢了之后不会再开,我希望她们能够快乐地、无憾地盛开自己。我赋予了她们一成不变的审美:清纯、真挚、自然、宁静、羞涩、灵秀、自立……”⑤因此彭学军笔下的女孩形象是值得格外关注的,由于生活的因素,大多还具有特殊的生活经历,一般都具有感情细腻甚至敏感的特点。比如《你是我的妹》中的“我”因父母下放到苗家山寨生活,阿桃因为家里妹妹多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腰门》中的沙吉因为爸妈工作的原因不能照顾她,只好把她寄居在云婆婆家里;《奔跑的女孩》里的司同很小就到了体校……这样,她们对于周围的生活就打量得格外细致,对于生命意识也就格外关注,因为这是她们成长中最具冲击力的部分。因此,《蓝森林陶吧》中那个纯情又脆弱的淼淼在陶瓷的碎片中度过了一段迷惘而痛苦的时光;《三年以后》中写出了我对时光流逝的惶惑与迷茫;《蓝蝴蝶》中那个白衣女子的故事教会了周小婴如要把握和珍惜眼前的生活……在生命的流淌中,作家笔下的主人公成长着,生活着,思考着,写出了作家对这些人物的细心呵护与心灵守护,这是一种珍贵的温情,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第三,与文学永恒的主题有关。生与死是人类永远不能回避的话题,生命意识是文学中永远值得关注的主题。对于关注儿童成长的儿童文学来说,尤其显得重要。“人们感伤于生命的无常或脆弱,人们渴望永远的依偎与温暖,人们在幽冥幻境里追寻逝去的东西。人们对生命本身充满了疑惑,追问热爱种种复杂的情感。彭学军在成长小说的创作中大胆触摸生命的脉动,包括直面生与死。”⑥一方面,生命意识中的许多东西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们来说,充满了许多的疑问与神秘,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东西;另一方面,生命意识能够给孩子们在成长中需要的许多思考与答案。因此,对于作家来说,不但没有没有必要回避它,相反能够用文学的形式把它巧妙地传达给孩子们,这样不但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而且得到了孩子们的理解与欢迎。这是作家创作中一种智慧的选择与挑战,值得肯定的是彭学军的努力获得了成功,得到了许多专家和读者的一致认可。

从自己的童年记忆出发,关注女孩的成长,彭学军在她的儿童文学创作中直面生与死,用诗意的笔触表现生命意识,阐明了生命的意义,给了成长中的孩子们以温馨的关注与美好的祝愿。这些作品体现了作家对于成长小说的一种态度,也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追求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引文出处:

①⑥:陈莉《追寻化蛹为蝶的成长》《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5期。

②⑤:彭学军《我的写作,与你无关》2010年4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那时的青涩》

③:魏钢强《编后赘语》 2008年6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腰门》

④:朱自强《叙述与“成长”:》2006年1月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你是我的妹》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被偷走的一代”在电影《澳大利亚》中呈现
下一篇论文:浅析元代文人对待功名的态度—以四大爱情剧著者为例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