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被偷走的一代”在电影《澳大利亚》中呈现

时间:2015-05-23  作者:王英

摘要:影片《澳大利亚》被誉为无所不包的史诗片,涵盖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众多事件。故事以一个土著混血男孩的视角展开,并贯穿整部影片。本文试从历史上澳大利亚对土著人的同化政策来解读“被偷走的一代”在片中的体现。
论文关键词:影片《澳大利亚》,“被偷走的一代”,Nullah

一:影片大意:

一部名为Australia (中文翻译成《澳大利亚乱世情》)的电影被《芝加哥论坛报》评价为无所不包的史诗片。故事发生在二次大战前夕的澳洲,优雅的英国贵族莎拉(妮可•基德曼饰演),为了保护她所继承的土地,千里迢迢的来到地球另一端的蛮荒之地——澳洲。当她抵达这片一望无际的土地时,她发现除了必须克服陌生环境所带来的重重挑战外,还必须和当地粗野不羁的放牧人(休•杰克曼饰演)共同合作,一起横越北澳洲大陆。在这趟艰辛的路程中,他们二人一路扶携相随,穿越了大半个澳大利亚,领略了迥然不同的壮丽景观,结识了众多豪放热情的居民和当地土著人。同时,他们也开始感受到彼此内心冲突的转变,一股莫名的奇妙感觉不住涌上心头。正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打算开始一番轰轰烈烈的新生活时,战争却轰然而至。1942年,日军轰炸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各人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二:影片特色:

《澳大利亚》是个相当强大的片名,以国名为片名,可见其出身之不一般,如何在影片中体现其国家特色,承载其文化和政治的意义和内涵是编导们着力要打造的。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人口不足2100万,自1788年首批英国殖民者到达这个面积超过7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后,吸引了世界120多个国家、超过140个民族的移民,形成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开放与持守共存,包容与尊重并举,成为澳大利亚社会的重要特征。澳大利亚这个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正如被人称为“拼盘”的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一样,本片并没有拘泥于将故事定位为单一类型片,而大胆地融入很多种类型片的众多元素来表达爱情主题,种族主题、战争主题、商业阴谋主题以及人性主题等。从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英国贵妇和不羁牛佬的爱情;拓荒创业的不易;原住民的抗争和殖民的残酷;殖民商人的贪婪,殖民生意的野蛮,人性的凶残,谋杀,夺取财产的斗争;良知白人为反种族歧视而进行的斗争;世界大战,日本侵略者的丑恶;战争前后人性和生活的变迁;澳洲大陆的旖旎风光和原住风情;澳洲政府为种族问题所做的不懈努力。。。。。。等等。

正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把电影当作浪漫的爱情片。女主人和牛佬之间的爱情,跨越了身份差距,在落日下赶牛,在星空下谈心,在甘雨中热吻,在废墟上重逢,给出无比乐观又浪漫的情调。最后两人回到远方牧场过着宁静又幸福的生活,远离战火,无异构造了一个童话世界。

也有人把电影当作风光片。无边无际的旷野,缓缓下落的红日,疯狂奔腾的牛群,孤独站立的大树,快乐蹦跳的袋鼠,澳大利亚独有的风光无疑诱惑了每双挑剔的眼睛。在电影中,那场阻止惊吓狂奔牛群堕落悬崖的戏,是最惊心动魄的时刻。

还有人认为电影在反思种族主义。从电影的画外音——一个土著孩子的表述,以及片末的解说词,是抗议政府对土著的暴力——“同化”土著和“偷窃”土著。

更有人把电影当作战争片。影片一直贯穿着战争,前半部分战争是隐在剧情背后的,后半部分战争是夸张登场,日本人轰炸达尔文港口堪比轰炸珍珠港。

《澳大利亚》到底是不是一部合格的史诗,这是个艺术问题。从文化的角度看,一部电影的意义往往并不在其艺术成就,而在于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和政治的信息,以及它与社会与时代背景的互文关系,亦必然包含着时代的折射和诉求。

三:影片包含的文化含义:

笔者认为电影的主线索其实是对澳洲历史上那段对“被偷走的一代”加以残害的丑陋往事的揭露,这就是独属于澳洲的土著文化。电影的开始用混血小男孩Nullah的眼光和旁白拉开序幕,至于爱情、至于乱世,那不是电影的核心,那不能代表“澳大利亚”,导演把自己的感受转嫁到了片中土著小孩身上,用他的眼睛领着世界去看一看自己心中那个时代的“澳大利亚”,因为土著,所以“Autralia”!

四:澳大利亚土著人:

澳大利亚最早居民为土著人,最古老的原住民可以追溯到七万年前。土著人传统上以打猎和采集为升。他们属于游牧人口,游牧地域很广,在水源附近搭起临时帐篷,食物耗尽后便再次迁移。他们与别的部落进行贸易,交换商品,如矛等。土著人认为黄金时代就是祖先们塑造陆地、创造物种和人类的时期。这些先人被认为是以神灵形式永生。人类被认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所有其它生物密切关联。他们依靠口头陈述把本部落的历史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记述了土著祖先们在这片岛屿大陆上的艰辛经历。今天,澳大利亚约有250,000土著居民,对于文化封闭和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土著居民,政府给予极大的尊重和不遗余力的保护。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北领地,有整个大陆唯一一块土著自治区。

四:“被偷走的一代”的历史背景:

“被偷走的一代”是澳大利亚历史上一群充满悲剧色彩的人。

1.白人殖民的开始: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原住民为土著人。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移民要从1770年4月20日算起。那天,英国皇家海军的詹姆斯.库克船长指挥“奋进号”海洋探察船靠近了维多利亚东端的陆地,由此发现了澳洲大陆;1788年1月英国第一支移民船在悉尼登陆,开了英国和爱尔兰直向澳大利亚输送移民的先河,也就是后来的白人殖民者。自从1788 年首批白人殖民者登上澳洲大陆之后,土著人无忧无虑的“梦想时代”便告结束,土著人的命运便充满了血泪和屈辱。强势的白人强占了土著人的土地,掠夺了他们的大量自然资源,摧毁了他们的传统社会,对土著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面对强势的白人入侵,土著人只有退让,只有逃亡。,

2.同化政策:1930年到1970年间,澳大利亚政府结束一百多年的种族灭绝手法,转而实行同化政策(Assimilation),为的是彻底改变土著人的人种,使土著人心甘情愿地接受白人的殖民统治,以便在不久的将来土著人自动在澳洲大陆消失殆尽。首先澳大利亚政府使用白人与黑人通婚的方法“改造黑色人种”——因为混血种族的孩子肤色可以逐渐变浅。这样通过三代人通婚之后,他们后代的肤色几乎是白色的,而黑色人种便濒临灭。同时,政府成立了土著人保护委员会,名为保护土著人,而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他们所给予的保护就是迫使人们离开自己的土地和拆散家庭”。土著人保护委员会负责把土著与白人所生的混血儿送到政府或教会开办的儿童福利院,让他们说白人的语言,接受白人的宗教,进而接受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到这些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时就开始为白人干活以获取微薄的报酬。这些“被偷走的孩子”没有人身自由,他们属于土著人保护委员会。他们与部落和家人的一切联系均被切断。大量土著家庭支离破碎,直接威胁到了一代土著的心理健康和文化传承。这期间,大约10 万土著儿童被各州和联邦政府从父母亲身边带走。这些人后来被称为“被偷走的一代”。

3.后期政府对土著的政策:后来澳大利亚政府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承认了自己的过失,承认这一时期荒谬的土著居民政策在不止一代人的土著人心中产生了巨大的伤痛记忆。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电影《刮痧》中中美对“刮痧”理解的冲突
下一篇论文:论彭学军小说的生命意识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