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诗意的沉重——浅谈语文课程标准的人文性_感染力-论文网

时间:2013-10-30  作者:黄莉

论文摘要:本文从语文课程标准人文性角度入手,阐述人文性落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就人文性的实施给出了相关的建议:主张在语文教学中还原学生阅读文本的原始感觉,再加以点拨、疏导,让课堂充满诗意。
论文关键词:人文性,原始感觉,感染力,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关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许多权威专家都曾有过阐述,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认同语文是“生活的工具”,是“思维交际的工具”,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语文在实践中成为一种技能。而关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界可谓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人文性是为了培养理想的人或理想的人性;有的认为人文性即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对人的哲学探索之上的自由批判的精神;有的认为人文性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的认为人文性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工具性和人文性可以说是语文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但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一直都在被突出、被强调,而人文性却有所缺失。因为应付考试,语文教学多少也变得有些功利化,为了考分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品味语言的深刻含义,深入发掘字,词,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倦感。文本因为字、词、句过多的强调分析而丧失了其本身的美感。在学生眼里,阅读文章已然成为抠字眼的分析,并用千篇一律的模式去套用,去概括。文本的美荡然无存。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师也觉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学缺少审美体验的参与,缺少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应受到同样的重视,人文性在教学中也应当狠抓落实。人文性不仅能使工具性更好的发挥其基础作用,还能使隐藏在作品中的诗意不再沉重,让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加成功。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尊重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的原始感觉,重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鉴赏部分也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因为偏离文本解读的大众化理解的倾向而扼杀了学生的审美力和想象力,对文本的解读不必强求答案的唯一性,学生的创造性的想法应得到重视。教师不应以教参的观点去替换学生的解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对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在讲解必修五课本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关于林教头杀差拨和陆谦那一部分时,笔者提出问题,这部分表现了林冲何种性格特点。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很容易明确相对于前半部分林冲性格方面的软弱和安分而言,这一部分充分表现出林冲刚猛激烈,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这时,有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他说除此之外,文中还表现出了林冲的凶恶和残忍。笔者示意他继续往下说。学生认为林冲既然认为陆谦追杀自己的做法不对,不应该对自己的朋友下手,那么他在手刃仇人时的一波三折和挑心肝的举动就似乎显得有些残忍了。他选择了用血腥暴力的方式终结了他对朝廷曾抱有的幻想,对朋友曾做出的期待。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说法,顺势强调了时代主题:官逼民反。课后笔者做教学反思时领悟到,学生尽管在思考问题方面有其单纯性的一面,但有些原始感觉在程式化的教学中已经在慢慢的消失殆尽。我们在看待许多问题时容易被打上模式化的烙印,最初的直观的阅读体验正在流失。所以,笔者在讲解文本时喜欢询问学生阅读的原始感觉,在做抽象的概括和分析之前,让学生自己先去领悟、去感知。这样做可以使作品恢复其感性而不再是支离破碎的分析加概括;可以使学生真正经历这么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而不会因为教师的讲解而有先入为主的倾向。笔者认为语文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文本相互沟通,继而领悟的一个过程。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梳理问题,鼓励学生突破传统的、现成的思维定势,不被常规所束缚,敢于创新。当然这与教师平时端正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怀疑精神分不开,成功的语文教学时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作家张炜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文学阅读首先给予的是语言的快感,是领略和洞悉人性的奥秘。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是深入人心、触及灵魂的教学。正如雅斯贝尔斯说过的“真正的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学生正处在精神的成长期,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灵魂的唤醒者、激励者。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唤醒”的过程,当然,这首先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激情,用诗性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文本、感受生活中的诗意。诗意无处不在,藏在作家的字里行间。笔者认为在讲解文本之前先要指导学生感受作者:了解作家的性格、人生态度和所经历的人生的坎坷和快乐,可以鼓励学生课外去找作家的传记和作品来读。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对理解文本提供了帮助。接着教师要用自己的感染力去唤醒学生的自我体验,使学生走进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把自我融入到情境中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收获感动,以产生情感的共鸣。这里有很多方法可以借鉴,比如诵读法,一次充满感情的范读可足以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感指向,教师要在对作者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启发和点拨学生,因为作者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经历和体验都可能成为解读文本的一个突破口。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试论《春秋胡氏传》之释经手法_胡安国-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反思-论文网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语文教学论文
最新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