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激励性的语言像一付“催化剂”能激发人的潜能,能使学生心智开启,灵感涌动。
论文关键词:激励,幽默,委婉,深入,形象,滞后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是评价方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春风化雨般的点拨,妙趣横生的指导,将彰显出阅读教学的独特魅力,使语文课堂充满灵动和活力。因此,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的评价极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笔者想撷取课堂评价的几个片段,浅谈几点认识。
激励的评价――“催化剂”
镜头一:
出示生字词
师:谁来读?
(一生读,读得很正确。)
师:老师没教你就会读了,你预习得真好,真了不起。
(又一生读,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师:你不但读得正确,,而且每个字都读得很清晰,准确,读书就要像他这样读。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生词。
(生兴趣盎然齐读生词。)
……
师:下面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小骆驼和小骆驼妈妈的话,谁来?
(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师:你们读得真生动,同学们听了都入迷了。真了不起,长大以后你们肯定能成为话剧演员。你们读时,老师都不由得向你们投来赞赏的目光,那谁还能读得让老师向他投来更加赞赏的目光?
(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有了兴趣,思维才会活跃,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励”。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学会这门赞美的艺术。让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一下,当我们听到老师这么多的表扬激励的话语,心中又该有多么愉悦呀!学生的成功感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强化。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性的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激励性的语言又像一付“催化剂”能激发人的潜能,能使学生心智开启,灵感涌动。所以教师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灵动和活力,就要学会激励学生,让激励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点金石。
幽默的评价――妙趣横生
于永正老师虽年逾花甲,但童心未泯。在课堂上,他善于用诙谐幽默的评价与学生沟通,以童心换童心,营造出轻松愉快、妙趣横生的教学氛围。以下是他教《小稻秧历险记》的一个片段:
镜头二: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大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学生读“有气无力”)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更可以使人的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在这个片段中,学生在于老师这种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都心情愉悦,参与热情十分高涨。可见运用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是调节师生情绪、打破课堂枯燥局面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教师应努力使用幽默性的评价语言,更多的从正面引导学生。要做到这一点,特级教师于永正是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的:“幽默固然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但重要的是要有融融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
委婉的评价――春雨点点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也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真诚赞美的同时,善意的否定性评价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否定性评价要以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其自信心为前提,谨慎而巧妙地使用。那么该怎样处理呢?我们来看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片段:
镜头三
(生读第二小节。)
师:看得出你只是一位钓鱼的新手,谁再来读这一节。
(又一生读,有明显进步。)
师:现在你是钓鱼能手,什么是涟漪?
生:鱼饵抛下水面时,荡出的一圈圈波纹。(众惊叹。)
师:有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鱼翁之意不在鱼,这叫情趣,重在欣赏美景。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听得出你是钓鱼高手?
(又一生读,读得更好了。)
师:他是钓鱼高手,还不是钓鱼专家,不仅要看到银色的涟漪,而且要读到心里有涟漪。
(又一生读,读得更好。)
师: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涟漪,才会读得这么好。心里有涟漪看不见,那叫情感的涟漪。谁还能有涟漪地往下读?
你读着读着,我心里也有涟漪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