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永恒之美—周作人散文与时代性写作-论文网

时间:2013-11-30  作者:佚名
仅吃一项,周作人就有不少喜谈的话题,像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绍兴的米酒、南京的茶干、小酒店的盐豆等等。而周作人的闲谈,又不是单纯、简单的闲谈,而是在闲谈里溶入了自己的感情、体验与情怀。如写故乡的野菜、绍兴的米酒,娓娓絮语中笼罩着忆旧的温煦。再如写爱女的病、自己的初恋,安静的闲谈中浸透着深彻的体验与深沉的情怀。周作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将这些感情、体验与情怀自然而然地溶进与友人的闲谈之中,化得冲淡而不留痕迹。这种与友人谈话一般的闲话体是与平凡平和的取材相一致的,表里配合,和谐统一。

其次,周作人的散文中浸润着淡淡的“涩味”。

读周作人的散文,常常会有一种“涩”的味道,像是品尝着一个青苹果一样。其实,这也是周作人散文的一个特色,是构成平和冲淡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周作人的散文中,“涩味”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文词之“涩”。周作人常常以文言入文,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时常碰到几个磕绊,犹如平平的路上的几颗石头。然而,这些文言字词却没有生硬之感,反而使文章显得古朴而拙美。如《雨天的书自序二》中的段落:

我从小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古训,后来又想溷迹于绅士淑女之林,更努力学为周慎,无如禀性难移,燕尾之服终不能掩羊脚,检阅旧作,满口柴胡,殊少敦厚温和之气;呜呼,我其终为“师爷派”矣乎?虽然,此亦属没有法子,我不必因自以为是越人而故意如此,亦不必因其为学士大夫所不喜而故意不如此;我有志为京兆人,而自然乃不容我不为浙人,则我亦随便而已耳。

二是心绪之“涩”。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常常可以读到淡淡的惆怅和落寞的情趣。例如《谈酒》一文,最后一节由喝酒的趣味渐渐转成了议论,抒发了作者苦涩的心绪。周作人后期在政治上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态度,甚至有一种避世的倾向,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很不乐观,这使包括周作人在内的众多人对未来感到信心不足,于是便难免产生苦涩的心绪。这种心绪淤积在心里,故而会自然不自然地流露于笔端,这便使他的散文里浸透着一种心绪之涩。如在《代快邮》中,作者就曾这样坦言道:

其实我何尝不希望中国会好起来?不过看不见好起来的征候,所以还不能希望罢了。

三是文章之“隔”。所谓“隔”,便是曲折地表达意思,不明说,常常有“弦外之音”,常常“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周作人在介绍他的文章经验时,经常归之为“不切题”,道出了他的散文的隔的特点。周作人散文的隔,其实道出了生活中的一个哲理。现实生活中,其实有许多意思是说不出来的,或者得通过别的方式说出来,是直接说不出来的,想必我们对此都有所体悟。

再次,周作人的散文里充溢着“简单味”和“趣味”。

周作人崇尚简单,作文亦如此。周作人对其文章总是不肯过分修饰,说事情不故作高深,行文以白话口语为主,直白、朴素、简练。如《故乡的野菜》中的段落: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周作人的散文中也充盈着悠然的趣味。周作人是喜欢文章之趣的,他曾说:“我很看重趣味,以为这是美也是善,而没趣味乃是一件大坏事。”他在《苦竹杂记笠翁与随园》一文中说:“平常没有人对于生活不取有一种特殊的态度,或淡泊若不经意,或琐琐多所取舍,虽其趋向不同,却各自成为一种趣味。”他还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周作人总是能用他那支灵巧的笔,将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写得趣味盎然。他把喝茶和乘船写得优雅诗意,也把苍蝇和如厕写得妙趣横生,使读者在淡然一笑中感受到了周作人所特有的平和冲淡的韵味。

最后,周作人语言的节奏感也增强了平和冲淡的味道。

周作人很讲究行文的节奏感,喜欢用长句和表示转折的连词造成一种婉转曲折的节奏。这些长句子曲曲折折,若断若连,特别擅长表达委婉曲折的语气,纡徐荡漾的意境,雍容淡雅的风神。如《山中杂信》中的段落:

般若堂里住着几个和尚们,买了许多香椿干,摊在芦席上凉着,这两天的雨人但使他不能干燥,反使他更加潮湿。每从玻璃窗望去,看见廊下摊着湿漉漉的深绿的香椿干,总觉得对于这班和尚们心里很是抱歉似的,虽然下雨并不是我的缘故。

般若堂里早晚都有和尚做功课,但我觉得并不烦扰,而且于我似乎还有一种清醒的力量。清早和黄昏时候的清澈的磬声,仿佛催促我们无所信仰、无所归依的人,拣定一条道路精进向前。

时光流转,物换星移,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周作人的散文非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暗淡下去,反而历久弥新,逐渐放射出了新的光彩,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所迷恋。而与此相反,有些作家的作品虽在当时的年代里大红大紫,然而很快就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不能吸引更多的后来者,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如郭沫若的诗歌和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杂文等等。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梦境看中美文化差异_中国-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古诗歌鉴赏经典范例-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