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见以为只应“发乎情,止乎情”,就是以恋爱之自然的范围为范围;在这个范围以内我承认一切的情诗。
二是在讽刺军阀暴政的文章中,他所借鉴的是日本现代散文家户川秋骨的“幽默与讽刺”的写法,让被讽刺的人看了不舒服,却又挑不出刺儿来,属于非常含蓄的写法。他自己把这种讽刺的辛辣感比喻为芥末而不是辣椒,也就是说他的文笔称不上是鲁迅那样的“匕首”和“投枪”,但却也显示了他人道主义者的正义感。一般情况下周作人都是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充满着一种素朴清淡、别致优雅的风采,但对于国民党政府对外一味妥协退让、对内加紧复古倒退的言行,周作人则显示出了他个性中不可忽视的一面:尖锐泼辣。尤其是对于封建礼教和妇女问题,周作人总是一改往日的淡然之态而变得格外敏感和激烈。
三是周作人这种评论的笔触同时涉及到了十分广泛的社会现象,触到了社会的各个阴暗角落,触到了“病态社会”的种种痼疾。周作人当时的艺术触角对现实的感应是相当灵敏的,如《闲话四则》中的段落:
天下奇事真是不但无独而且还有偶。最近报载日本政府也要下令取缔思想了,只可惜因为怕学界反抗,终于还未发表。中国呢,学界隐居于六国饭店等地方了;这一点究竟是独而难偶的,是日本所决不能及的。
由社会事件而转为对中国知识分子不思想的批判,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更有对国民性中没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批判。
正因为他敏感地接受着生活的刺激,使得平凡的意思发起酵来,才能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社会见闻升华为艺术创作。所创作出的檄文,态度鲜明,说理透彻,在当时最负盛名的《每周评论》、《新青年》发表后,影响很大,被认为是体现了“五四”文学批判精神的典范之作。
这些议论性的散文于平淡的叙述之中别有一种战斗的力量,虽不能以寸铁杀人,但却于凌厉之中显示出强烈的社会意识、盎然的战斗意气。
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周作人散文中“平和冲淡”的一面。
周作人浮躁凌厉的散文的确跳动着鲜活泼辣的节奏,但纵观全体呈现更多的则是以冲淡平和为特色的抒情、叙述的散文小品。而当人们提及周作人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这种展现他闲适怀抱的冲淡平和的写作特色。他的文笔不是鲁迅那样的犀利,而是把一种迥异的风格特色呈现在读者面前。若单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审视,这些散文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现代闲适文的极至。周作人散文的平和冲淡主要是从自身态度、取材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显现出来的。
一、从自身态度上显现出来的平和冲淡。
周作人以他真诚、随意的态度形成了朴实自然的作风。前期的小品文无论从取材、立意,还是从行文各方面,都体现了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任意而谈、信笔而写的特点,只用平白无华的语言来造成幽隽淡远的意态。
平等、平和的态度还让他所描述的对象“兼收并蓄”,包容各家。这就形成了他散文内容“宽”而“杂”的特征,无论是对待自然界的生物还是人类,他都以朋友的身份待之。如周作人在《苍蝇》一文中,对日本的俳句诗人小林一茶的诗歌非常推崇,因为他能“以一切生物为弟兄朋友,苍蝇当然也是其一”,并且特意举了几首吟咏苍蝇的诗为例。由此可见,他对自然界的任何生物都是“疼爱有加”,把它们放在与人类平等的地位去抒写。对待读者,周作人也能保持自己与读者之间人格与心理的平等,形成了其散文委婉、平和、温润的特色。
二、从取材上显现出来的平和冲淡。
周作人的散文取材随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苍蝇虱子、品茶饮酒、谈狐说鬼、评古籍、玩古董等等,内容驳杂,以其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化性来吸引人。而且写法随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矫揉、不造作,没有感情与笔墨的夸张,意蕴深远。《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名篇所写都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平平常常的生活,虽无多大的思想意义,然其中却也另有一番情趣与哲理,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所看中的是通过对平凡事物的描写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这是周作人的生活艺术在他的言志小品中的表现。如《喝茶》中的一句: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生活中平常的喝茶之事,寄托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怀。在茶叶的淡淡的香气与友人的闲谈中,人更容易从另一种角度去观望生活,体察人生,甚至常常会怀起旧来,于是岁月的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三、从艺术手法上显现出来的平和冲淡。
首先,周作人创造了“闲话体”这一体式。
所谓的闲话体,就是指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地写文章。唯一不同的是,只不过把闲谈的内容进行了书面的整理,落到纸上,变成轻松闲谈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不仅取材轻松随便,而且闲谈的风格平和亲切。这种闲谈的风格,光从他一些篇什的标题就能略见一斑,像《谈酒》、《谈天》、《谈劝酒》、《谈养鸟》、《谈娱乐》等等。还有一些作品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其实那也是在信纸上的“笔谈”。周作人从自我出发,从身边谈起,花鸟虫鱼草木,喝茶饮酒吃饭,这些平凡琐碎的事物皆可成为他谈论的对象。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