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了邪淫罪恶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例如:
吕顺丧妇,更娶妻之从妹,因作三墓,构累垂就辄无成。一日顺昼卧,见其妇来就伺寝,体冷如冰。顺以死生之隔,解语使去。后妇又见其妹,怒曰:“天下男子复何限,汝乃与我共一婿。作冢不成,我使然也!”俄而夫妇俱殪。(《幽明录》)
4.戒妄语
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佛教志怪中的所谓妄语范型,指的是主人公A因为说假话欺骗别人活着侮辱了别人,那个被侮辱的人就会来找他说理,没过多久之后,主人公A就患重病而亡。
例如:
王辅嗣注《易》,辄笑郑玄为儒,云“老奴甚无意。”于时夜分,忽然闻门外阁有着屐声。须臾进,自云郑玄,责之曰:“君年少,何以轻穿文凿句,而妄讥诮老子邪?”极有忿色,言竟便退。辅心生畏恶,经少时,遇厉疾卒。(《幽明录》)
第二节.梦幻人生范型
佛教认为“四大皆空”、“色即是空”,认为人生如梦,人生的经历、周围的环境、遭遇的人和事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人生如梦如幻,世界是虚无飘渺的。在这样一种佛教观念的影响下,那些反映人生如梦,一切皆空的故事,就在佛经中出现了,并且也影响了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
佛教志怪中的所谓梦幻人生范型,是指主人公A,在神职人员B的引导或带领之下,在幻觉中经历人生的喜怒哀乐,最终,从梦幻中回到现实,并由此引发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
例如:
焦湖庙祝有柏枕,三十余年,枕后一小坼孔。县民汤林行贾,经庙祈福,祝曰:“君婚姻未?可就枕坼边。”令林入坼内,见朱门、琼宫、瑶台,胜于世见。赵太尉为林婚,育子六人,四男二女,选林秘书郎,俄迁黄门郎。林在枕中,永无思归之怀,遂遭违忤之事。祝令林出外间,遂见向枕,谓枕内历年载,而实俄忽之间矣。(《幽明录》)
这个故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即“黄粱一梦”,用来比喻人生苦短,世事无常,梦幻充斥着整个人生过程。因此人们应该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来面对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三节.灵肉分离范型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灵魂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同时又可以离开人的肉体而独立存在。至于灵魂为什么会离开身体,游移在外,古人认为是由于神灵或鬼魂的牵引。古印度人则认为灵魂不但可以离开人的肉体而存在,在人死之后灵魂也可以远离身体而独立的存在着。古印度人的这种观念,与中国人的灵魂观念相互融合,于是在民间就产生了一些灵与肉分离开来的故事。
所谓灵肉分离范型,是指主人公A由于受到自己内心的某种强烈的潜意识或者意志使然。使得灵魂暂时离开躯体,去做那些自己特别想做但是却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事,并引起一系列在别人看来荒诞不经、匪夷所思的事件。
例如:
巨鹿有庞阿者,美容仪。同郡石氏有女,曾内睹阿,心悦之。未几,阿见此女来诣阿,阿妻极妒,闻之,使婢缚之,送还石家,中路遂化为烟气而灭。婢乃直诣石家,说此事。石氏之父大惊,曰:“我女都不出门,岂可毁谤如此?”阿妇自是常加意伺察之。居一夜,方值女在斋中,乃自拘执以诣石氏。石氏父见之,愕眙曰:“我适从内来,见女与母共作,何得在此?”即令婢仆于内唤女出,向所缚者,奄然灭焉。父疑有异,故遣其母诘之。女曰:“昔年庞阿来厅中,曾窃视之。自尔彷佛即梦诣阿,及入户,即为妻所缚。”石曰:“天下遂有如此奇事!”夫神所感,灵神为之冥着,灭者,盖其魂神也。既而女誓心不嫁。经年,阿妻忽得邪病,医药无征,阿乃授币石氏女为妻。(《幽明录》)
这个故事中的女主角因为对一个已婚男子十分中意,居然灵魂出窍,到对方家里去见他。由于女主角在潜意识中十分想见自己的意中人,但是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必须呆在闺房中,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的事,主人公借助自己的灵魂来帮助自己去完成。这是多么奇妙的想象,又体现出女主角对爱情的诚挚追求。
这一类故事范型常用于表现深刻的爱情,元代郑光祖有杂剧《倩女离魂》,后来又演化成电视剧《倩女幽魂》。
第四节、因果报应范型
因果报应就是善恶终有报,一个人做了善事就会得到善报,做了坏事就会遭遇恶报。佛教志怪中的所谓因果报应范型,指的就是行善的人得到被行善对象的善报,避过了灾祸。作恶的人受到了恶报,并且作恶的人会因为这些罪恶而最终死亡。这种故事说明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善恶终有报。
例如善报:
项县民姚牛,年十余,父为乡人所杀。牛卖衣市刀,图欲报仇。后手刃之于众中。吏捕得,官长深矜孝节,为推迁其事,会赦得免。后令出猎,逐鹿入草,草右有深井数处,马将趋之,忽见一老举杖击马,马惊避,不得及鹿。令怒引弓将射之,老曰:“此中有井,恐君堕耳。”令曰:“汝为何人?”老跪曰:“民姚牛父也。感君活牛,故来谢恩。”因灭不见。令感,在官数年,多惠于民。(《幽明录》)
例如恶报:
晋陵民蔡兴忽得狂疾,歌吟不恒,常空中与数人言笑,或云:“当载谁女?”复一人云:“家已多。”后夜忽闻,十余人将物入里人刘余之家。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