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时代,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网民应有强烈的责任心。在网络社会每个人都赋有一定的道德责任,这种责任不仅是对自己;同时,也是对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责任。另一方面,网络主体在自觉履行责任的同时还应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超越自身,网络技术为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张扬提供了技术支持,但也助长了人的无拘无束,这就要求网络主体学会自我克制,在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获得自我超越性,建立适合自我身心需要和适应网络社会特点的健全人格。
其次,塑造理想人格。网络教育与传统的教育不同的一点是前者是自我教育,而后者是他者教育。实体社会中的教育自我建构是以他人所代表的社会规范为准则的,最终形成的是具有统一性的自我,大家恪守基于共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建立的共同的社会道德和规范。虚拟社会中的自我是多重性的,没有一种统一的社会规范约束网民,这就要求网民进行自我的重塑,塑造一个求善、求美、求真的网络实体。
(二)增强认识和辨别信息的自觉性,成为信息的真正主人
在网络环境中,网络主体应当增强认识和辨别信息的自觉性,成为信息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迷失于信息洪流中。当信息汹涌澎湃从你眼前流动时,你应该自觉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分类,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和过滤,储存和使用有价值的信息,筛掉那些污秽不堪,不堪人目的信息垃圾,这样,信息才会变成真正的知识,具有实际意义并使使用者主动利用这些进行知识创新,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正是这种知识创新才能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人在信息面前的主体地位。
(三)加强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整合
虚拟的网络化生存让人真正领略到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差异。在现实世界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承担着现实社会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在网络世界里,作为网民,他遵循着网络社会里的规则,作为精神个体,通过符号进行着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精神的存在。同一个个体奔波于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在双重生活世界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果同一个人的生活空间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有可能会导致双重人格甚至更严重的后果,从而弱化了他的生存和判断能力。因此,应尽快地将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整合起来。在整合过程中,两个世界的文化和行为规范应是互相制约的。一方面作为文化形态的现实生活模式因历史的传承和积淀具有异常的稳定性,从而对网络生活发挥调节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基于网络特性的网络文化也因其异质和前卫特点具有异常的活跃性,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两者的良性互动将达成现实生活和和网络生活的和谐统一。
(四)建立和完善信息发布管理制度
网络环境虽然具有不可控性,但是网络环境毕竟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社会规范手段来对信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规范是可行的。例如,信息的泛滥,使主体的选择性弱化,因此,必须建立一整套的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和规则,明令禁止哪些信息不应在网上公开发布,避免扰乱网民的视听,带给上网者不必要的麻烦和浪费他们的时间。如何建立起这样一套约束网民行为的规章和制度,这将是一个复杂和全新的课题。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任何一个单独的部门都没有能力对信息发布进行单独的管理,政府必须明确规定,发布单位的资格审查与监督必须由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来管理,加强对信息内容的审核和监控。
(五)改进网络技术,对网络主体行为本身进行规范
利用新的技术来弥补已有技术的不足,是技术乐观论的主要观点,这里也可以成为一种可能性的对策思路。例如,科技人员应应用有效的科技手段研制出高智能的计算机系统软件,为防止互联网的滥用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当个体上网时间过长或身心出现疲劳,电脑会自动发出信号或关闭,只有到了适当时间当个体身心状况恢复正常时方能使用。这样就通过技术手段迫使网络使用者自觉走出网络世界,主动调节其身心健康,减少由于长时间沉溺于网络而带来的身心伤害。
(六)加强人与人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提高对现实生活的吸引力和满意力,从而减少对互联网的过分依赖。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强,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人们往往是在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在奔忙,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交流,人们之间的感情淡漠了、疏远了,或者由于其他一些因素,人们不愿意和熟人之间进行交流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是非,于是人们更愿意去网上找朋友、倾诉烦恼和表达对工作与生活的不如意,久而久之人们越来越迷恋网络,只会和电脑交流,语言表达能力退化。还有一些青少年更是对网络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上网成瘾,成为名副其实的“瘾君子”,因此,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提高对现实生活的吸引力和满意力,从而减少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尤其是青少年对网上的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辨别真伪能力,一味模仿和听凭网上的言论引发了不少青少年犯罪行为,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和关怀箭在弦上,不能延误。父母应抽出更多的时间和他们交流思想,让他们能从家的氛围中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关系,以便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主体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自从古希腊从哲学上确立人的主体性以来,人类在事实上和认识论上真正区别于自然界而成为自主、能动、理性的主体。在主体性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信息网络不会是人类面临的第一个技术挑战,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同以往大多数科学技术一样,网络对人类而言具有两面性:既带来人类主体性的张扬又带来人类主体性的困境。我们不能以传统的主体性观念来考察现时代的变革,我们只能够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解决。赛博空间(the on-line world of computer networks)下导致的网络主体性困境,不是人的主体性的根本消解,而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一种历史性巨变,解决好这些矛盾与问题就能为人类在赛博空间下获得更大的真正发展。
[1]Matin Heidegger: Preface to Wegmarken, Frankfurt, Klostermann,1967,pii
[2]戴维·申克:《信息烟尘:在信息爆炸中求生存》,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