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高校电子资源集团采购是指由若干图书馆自愿组成集团,共同推举谈判代表与电子资源提供商谈判价格与使用条款,最终购买合同则由提供商与各加盟馆签订,购买费用由各成员馆自行支付给提供商的一种新型的电子资源购买方式。
关键词:高校,电子资源建设
1自建馆藏特色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一般都收藏有数量巨大的纸质文献资源。在迈向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要对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现代数字存储技术,把纸质文献信息转换为数字资源,使用户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快速阅读和检索。通过网络使数字化信息快速传递,不受复本的限制,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资源能同时被多个用户利用,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纸质文献的数字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费时费力,任何一个文献信息单位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原始馆藏的纸质文献全部数字化。作为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和读者需求,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自己在数字资源方面的个性化特色,提高本馆数字资源的品位和价值。
我们在电子资源建设中,应吸取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并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标准化问题。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必须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托,既要技术先进、符合我国国情特点又要能与国际互联网接轨。(2) 知识产权问题。数字资源建设应遵守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对于已进入公共领域,超过著作权法保护期的文献信息可根据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对于尚处于著作权法保护期内的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应依据有关法律或政策、法规取得合法使用权。对于网上信息资源应按照有关协议合法链接和下载,不能超越权限使用。
2自建网络资源导航库
高校馆在电子资源建设中,应重视网络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网络信息庞大复杂,松散无序,既有科学严肃的学术性信息,也有生活、休闲、娱乐方面的信息,还会有一些内容不健康的垃圾信息。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性质、任务和教学、科研需要有选择的下载网上信息资源。论文发表。将各类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使无序的网上信息资源有序化。对那些商业性数据库应根据本校特点及用户的需要,付费购买使用权,使这些商业性网络数据库成为本馆数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非商业性的免费数据库,可根据用户需求,建立指引库(或导航库) ,指明各种网络信息所存放的地点(网址)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分类,指引用户到特定的网址上获取所需信息。
3我国高校电子资源集团采购的优化
高校电子资源集团采购是指由若干图书馆自愿组成集团,共同推举谈判代表与电子资源提供商谈判价格与使用条款,最终购买合同则由提供商与各加盟馆签订,购买费用由各成员馆自行支付给提供商的一种新型的电子资源购买方式。1999年,教育部创办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2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CALIS),实施了高等院校电子资源的集团采购。目前国内高校使用的国外电子资源基本上都通过CALIS中心与电子资源制作商联系。基本上各省区都实现了区域性的高校电子资源集团采购。
3.1 建立采购集团与加盟馆的互利互信伙伴关系。在电子资源集团采购过程中,要培养互利互信的伙伴关系,建议在集团内成立电子资源用户委员会,由用户推举谈判代表,与供货商谈判价格与使用条款,集团内重要事务由用户委员会协商解决。采购集团与成员馆之间、各成员馆之间应加强沟通。
3.2平衡采购集团与成员馆的利益。由于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隔,采购集团与成员馆利益的冲突和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在集团采购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求:每个成员馆应把集团的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一位,维护采购集团的利益就是维护个体馆的利益。论文发表。成员馆必须与集团所追求的目标一致,求大同,存小异。集团在强调各成员馆的一致性的同时,也应给予成员馆一些机动灵活性。强调互助合作的同时不能忽视个体馆的利益,应以集团与成员馆的“双赢”为目标。
3.3规范集团资源采选程序。在共享电子资源过程中,成员馆的采选人员面临两难境地:成员馆无法控制集团的采购决策,结果可能出现成员馆用户感到用在电子资源方面的费用没有产生应有的价值,同时又没有留下足够经费购买被成员馆用户认为更有价值的资料。对集团来说,建立并运用合理的资源评估体系是相当重要的。论文发表。为充分体现“物美价廉”的原则,一般依据两个标准对电子资源进行评估,一是性能,二是价格。电子资源性能的评估标准有:出版商、资源提供者的权威性、实力及信誉;电子资源内容的权威性、正确性、独特性、新颖性、全面性、科学性、准确性;读者的影响;学术水平;检索性能、交互性;技术要求(指对软件、硬件等技术环境的要求);客户支持情况;相对同类资源(纸版) 的优势;统计功能;售后服务;信息源的稳定性及其数据维护;商家的实力;可用性与可得性;主页设计等。电子资源的价格指的是单位价格,根据某一电子资源的报价和该电子资源包含的文章篇数,得到每篇文章的单位价格,在采购电子资源时同类型的资源之间要进行价格的比较,单位价格越高,采购的优先度越低。同时还要考虑电子资源每年的涨价幅度,每检索一次数据库的成本投入,每下载一篇全文所需的成本投入等因素。即,将性能标准与单位价格结合在一起,以不同的权值进行综合测评,最终排出电子资源采购的优先次序。
3.4确保采购运作模式的科学性与透明性。首先由各成员馆根据本校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提出并推荐拟采购的电子资源,交集团汇总,分批逐项确定国内外公认品质较高的电子资源,与文献供应商接洽,然后组织集团联合采购。其次,在图书馆技术部门和校园网络中心的技术维护、支持下,进行数据库试用,收集试用期间师生的信息反馈,以集体名义与外商联系、谈判。对一些边缘学科、专业性强、使用频率很高的核心学科资源,在合作的基础上,集团内各主要成员馆要分工协作购买,使每一学科的文献在国内至少有一所图书馆负责收藏,每个学科文献的收集系统完整和相对完备。
3.5建立合理的成员馆费用分摊模式。在集团采购实践中,实施不同的费用分摊模式各有利弊。均摊的模式适合价格不是太高的电子资源,一般来说对规模较大的馆有利。在引进一些价格比较昂贵的国外电子资源时,一般可能采取按各校在校学生(Full Time Equivalent ,简称FTE) 为基数分摊费用的模式。但按FTE人数分摊也有其缺陷,因为电子资源的种数是定值,且各学科的期刊分布也不均匀,每所院校的学科馆藏特色不同,对一些综合性院校来讲,可利用的信息较多,一些专科性院校可利用的资源则很有限。有的成员馆强调本校的学科性质与电子资源的符合程度,要求按点击量或下载量付款,从理论上讲,这应该是一种合理的方式,但是在目前阶段,由于电子资源的统计功能还没有达到如此完善的程度,在实践中实行起来显然有相当的难度。在此,我们可以参照加拿大国家资源采购项目(Canadian National Site Liscensing Project ,简称CNSLP)的经验,该项目在经费分摊方面有许多创新之处,即在各个大学的经费分摊中,提出了大学“影响指数”概念,影响指数由大学教师人数、研究生人数、科研项目数量加权计算得出,各大学根据自己的“影响指数”按比例分担所需费用,这种分摊方式基本上是以近似的使用量分摊成本,因而比较公平,使参与的大学图书馆都能够接受 。
引文参考文献
1.张献。谈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河北科技图苑,2006(9):48-50
2.强自力。电子资源的“国家采购”。图书情报工作,2003(4):22
3.戴龙基,张红扬。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3)
4.肖珑,张宇红。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及其主要内容。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
5.胡永生。电子资源的集团采购:21 世纪图书馆的必然选择。图书情报知识,2004(12):4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