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一提到田径,许多人就只想到那是运动员在田径场上竞走、狂奔、劲跳,猛投的竞技运动,这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把田径教学上成了田径训练课所导致的根本原因之一。只有澄清田径教学与田径竞技的本质区别与联系,才能把握田径教学的方向,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必须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改造田径竞技内容,把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体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愉快地进行身体练习。从目前看,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师参考书里的内容几乎与运动技术分不开,教师参考书上介绍的教学手段同竞技运动的训练手段几乎相同,每个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技术动作学习的系统性,教师可以毫不费力地从教参中搬过来使用,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田径,教学,健康
前言
和谐社会重视以人为本,人则是以健康为本,因为有了健康就有希望,失去健康就失去一切。合格的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还应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1990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应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这就用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1993年国家教委又发布了《关于印发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的通知》,并详细拟订了健康教育的内容,明确指出了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大大促进了高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标志着新一轮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将如火如荼地进行。为积极配合国家教育部推行和实施该大纲和标准,探究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势在必行。2本文把田径作为个案研究,其原因:一、田径对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是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和独特载体;二、田径教学内容的竞技性、方法的程式化,学生畏惧和厌倦上田径课。因此,如何持平高校田径教学与学生健康发展,成了当今重要的课题。
1对高校田径教学的正确定位
一提到田径,许多人就只想到那是运动员在田径场上竞走、狂奔、劲跳,猛投的竞技运动,这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把田径教学上成了田径训练课所导致的根本原因之一。论文检测。只有澄清田径教学与田径竞技的本质区别与联系,才能把握田径教学的方向,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健康发展。虽然田径教学和田径竞技均是身体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各自目标都要借助于走、跑、跳、投等身体活动才能完成,但他们从属性、目的及对象上来看就大不相同。2
今天我们所指的田径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教师运动适当的方法,通过传授田径运动知识技能,使学生骨骼、肌肉强壮有力、关节灵活,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快乐、明快的生活态度、竞争意识和勇敢、顽强、战胜自我和对手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们都不能也不应该把田径竞技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用于课堂。必须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改造田径竞技内容,把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体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愉快地进行身体练习。只有正确把握田径教学的涵义,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才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好的推动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2田径教学与学生的健康发展休憩相关
田径课程的设置是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2.1 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田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运用单一的模式和手段去传授课堂上的知识,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田径教学需要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让同学和老师厌倦,我们在以“健康”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要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田径教学就必须创新,必须打破陈旧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更好的去教学。例如,在教背越式跳高时,我们可采用同学先在木马上下桥,做背弓练习,在海绵垫上做背弓练习,在横杆前面做原地起跳的背弓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打破常规教学。因此,在田径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我们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做到以“健康”为指导思想,使学生在课堂中投入到学习和锻炼当中。
诚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依然要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去进行。毛振明教授认为“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可以去规范自己的行动,因此教学目标一定要具体,要细,要让学生看的见,要让学生可以去评价。这样的目标才有意义。目标不怕小,只要为培养的总目标服务。”3在田径术科教学中,我们讲的每一个动作要规范、合理;在理论课上,我们不但要将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告诉同学,而且要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改进并使其更完善。田径术科和理论知识,是国家教委和教育部统一安排的课程。它们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两种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都是以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任务为自己的根本目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