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跳水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再加上身体素质及好的技能才能取得好成绩。而心理障碍是跳水初学者最不易克服的,本文从心理障碍的病因、判定标准及防治策略和心理训练的兴趣、竞争意识、自信心、意志品质四个方面,论述如何使跳水初学者克服个人的心理障碍。
论文关键词:跳水,初学者,心理障碍,初探
2心理障碍病因及判定标准
心理障碍又被称为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他指的是心理(精神)功能紊乱,使自我感到痛苦和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然而,到目前为止运动心理学家所采用的心理训练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如何合理有效地实施心理技能训练的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2 ]。
目前跳水初学者的心理障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并非单是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如果初学者机体并不具备某些特定条件,病因就不起作用,也就不会发病。心理障碍的产生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如果初学者的性格缺陷作为内因,心理创伤作为外因,那么,初学者即使是性格较健全的人,在经受巨大的精神创伤时才会发生心理障碍。赛前行为程序,指的是一套从时间到内容上预先安排,用来帮助稳定与控制运动员赛前思维、情绪与行为的模式[3 ] 。
2.1心理障碍的经验标准
跳水初学者的由于患有心理障碍,初学者可能感觉不到愉快,或自己不能控制某些行为,无法摆脱困境,由此,初学者本人可以自己判断是否存在心理障碍,从而寻求各种的帮助。 但仅靠初学者作为标准是不够的,当心理障碍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初学者本人会丧失自知力,难以对自己心理状态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和评价。经验标准还包括以心理卫生工作者自身为标准,他人的心理活动若与自己的相同,则为正常,反之,则为异常。 这种经验标准因人而异,也是片面的。
2.2心理障碍的社会反映标准
初学者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环境则对个体的行为具有规范性要求。初学者要适应环境,其行为就必须符合这些环境规范,必须根据环境要求和道德准则行事。因此,心理和行为异常是相对于环境而言的。通过考察初学者对人对己的态度,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和人际关系情况及对环境适应能力,就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心理障碍。这个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它是以群体中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数分布为依据的,把心理障碍看作是对“正常的偏离”。
3 心理障碍的表现
3.1 行动上的盲目性和独断性
这是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盲目性就是盲目地受他人的暗示或影响,不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缺乏主见,极轻易信他人。独断性就是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合理意见或建议,盲目自信,一意孤行,固执已见。在生活或学习上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只要是自己提出的意见或者是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别人提出的建议,不管是对或错,一概否认,即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会否认而接纳他人的提议,还是会一意孤行的去做,盲目性和独断性是缺乏自觉性的典型表现。
3.2 遇事优柔寡断、鲁莽行事
这是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优柔寡断是由于无休止的动机冲突而导致在采取行动时会迟疑不决,遇事时患得患失,顾虑重重。鲁莽行事是在没有明辨是非之前,凭一时冲动,不负责任地做出决定,不考虑行动的后果。
3.3 做事半途而废、见异思迁
这是与自制力相反的意志品质。跳水者在做出决定去做一件事情时,中途不会自我监督,自我激励,遇到困难与障碍就难以排除,只完成规定的任务。在实际行动中遇到失败,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而无法抑制。
4心理障碍预防策略
4.1心理健康处方
初学者在训练时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但是在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时紧张是有害于健康的。初学者在生活中难免遇到不幸事件,可以学会对付应激、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的方法。下面六“其”心理健康处方里含有六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精神胜利法。在初学者因经济上得不到合理对待而伤感时:无端遇到人身攻击或不公正的评价而气恼时: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郁郁寡欢时,不妨用阿Q精神调节一下失衡的心理。二:难得糊涂法。这是在训练过程中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糊涂”一下,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各种紧张的训练。三:随遇而安法。生活中,初学者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件,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恬淡的、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生活,将会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四:幽默人生法。当初学者在训练中受到挫折或处于尴尬紧张的境况时,可用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衡。五:宣泄积郁法。宣泄是初学者应该拥有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悲伤忧郁时不妨与教练朋友倾诉,或进行一些可以宣泄的运动,也可以作一次旅行来改变心境。六:音乐冥想法。当初学者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时,不妨试看去做一次“心理按摩”-音乐冥想。心理训练为运动员提供特殊的心理技术,旨在依据相关理论和方法手段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调节[4 ],以便使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发挥出正常水平。大量研究现已证实,心理训练对运动表现具有促进作用[5 ] 。
4.2心理疏导
初学者的应激反应随着时过境迁,应使之淡化、消除、切勿反复记忆,自怨倒霉,从而使应激持续下去。当初学者如不能做到这一点,则应求助于心理医生,以得到医学上的有效帮助。
4.2.1兴趣与刺激的“驱力”
兴趣,就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受情感制约和支配。可以说,情感是兴趣的内核,它决定了兴趣的盛衰和强弱。对跳水初学者的心理训练,首先应培养跳水初学者的兴趣。培养和激发初学者对跳水项目的兴趣,是调动初学者训练的积极性,提高训练质量的重要一环,是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从心理学训练实践来看,以下几个心理因素对提高初学者的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
内驱力可分为两类:一类内驱力叫原生内驱力(一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如饥饿、干渴、疼痛、排泄等;另一类内驱力是二级的,即习得的,如恐惧,忧虑,对成功的需要和引起他人注意的需要等。一级内驱力是由生理需要决定的,而二级内驱力一般是由文化决定的,即文化的需求决定了二级内驱力的强度,训练兴趣所包含的驱力,属于二级内驱力。例如在训练中的问题悬念,常常刺激着初学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未知欲,不搞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当这种刺激到了一定程度时,就引起了足够的内驱力,就驱使初学者做出一系列反应,那么,怎样才能以足够的刺激起初学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呢? 关键在于激发他的“需要”因素。因为,驱力产生于需要,只有需要,才能引起驱力的活动,做出选择、努力、探求直至成功。
4.2.2激发“需要”与竞争意识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按照需要的起源分为生理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又可按需要的对象不同而分为物质的需要与精神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跳水初学者应该也必须具有的需要,这样才能寻求自我满足,发展最高潜能的需要。
跳水初学者应该先对这个项目产生兴趣,有了兴趣这个前提,也就具备了从事该项目的原动力。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不可分割,明确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会显现出来的。有些初学者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握正确,竞争意识可以成为初学者尽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