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建立数学生态课堂。本文结合自己在执教本校职高升大班《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教学中构建数学生态课堂模式: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总结——发展评价,分别从四个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体会。
论文关键词:数学生态课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性评价体系
下面,结合我校职高升大班的实际,应用我的新教学模式在《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教学,构建“数学生态课堂”上主要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生态情景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情景
2007年度上学期我在上校公开课——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探索指数函数的定义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的情景问题: (课前已要求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纸和一把剪刀)把一张纸对折剪开,再对折剪开,再一次对折剪开,……依次下去的次数x与纸的张数y有什么关系?并要求同学们用书面形式记录操作的过程,找出规律和特征。比谁做的最好最快。
2.提出猜想
这样一来,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畅所欲言地说出各自的猜想:
猜想1: 。
猜想2:y= 。
猜想3:y= 。
猜想4:y= 。
.
.
.
3.动手操作验证,发现规律
我趁机要求同学们拿起剪刀剪起预先准备的纸张来验证各自的猜想,同学们急不可待动地起手了,并重新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发现每剪一次后纸的张数都增加为前一次的2倍。这都是因为教师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的想像力是丰富的,在操作中学生领悟转换的思想,发展创新意识。
4.四人学习小组交流,共同评价
利用同组的4人学习小组进行第一次的合作探究,畅所欲言地交流各自的结果,然后小组选代表来竞技。具体做法:(1)、合作学习小组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四人小组。组内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身份,一项职责。他们分别是组长、记录员、报告员和检查员,每一角色在合作学习小组内容活动时有着不同的职责。(2)、培训小组长,组长要负责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观察同组同学合作技巧的表现,如讨论时声音的控制、提问和应答的礼貌等,修正小组同学的错误。记录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这些角色在一个阶段后要互换。(3)、为了促进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夺标”的学习氛围。通过小组合作,同学们很快就得出了整个操作过程:
次数 张数
1次 张
2次  张
3次 张
4次 张
. .
. .
. .
X次 张
从以上过程同学们发现:每剪一次后纸的张数都增加为前一次的2倍,一张纸剪切x次后,得到的纸的张数y与 x的函数关系式是: y= 。其中,自变量x作为指数,底数2是一个大于0而不等于1的常量。
乘同学们兴趣高涨时,我又利用第二个情景问题:有人要走完一段路,第一次走这段路的一半,每次走余下路程的一半,请问最后能达到终点吗?写出次数与剩下路程有什么关系?
通过情景一的铺垫题,学生再进行第二次的合作探究,很快地想出了整个操作过程:
设总路程为单位1,则:
次数 剩下路程
1次 
2次 
3次 
4次 
. .
. .
. .
x次 
同学们发现:每走一次后剩下路程都减为前一次的 倍,原有路程走x次后,剩下路程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y= ,因为无论 x 多大,数学教学论文y≠ 0 ,所以无法达到终点。自变量x作为指数,底数 是一个大于0且小于1的常量。
新课程下,今天的数学教学,以“经历过程”的视角设计教学过程,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首先让学生尝试,做初步的观察,对感性判断的规律做理性地验证,养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继而反思进入深入观察,并且进行验证;然后,引导学生反思探究的过程进行学习只是和方法的小结,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探究的整个过程,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思想;学生不再是在教师指挥下的操作工,而是迸发出学习积极性、精神愉快的、乐于思索的、自主的学习者。
二、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生态氛围,追求和谐的、开放的课堂。
我的数学生态课堂,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自由、和谐、宽松的多向交流氛围。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以消除学生的胆怯与依赖心理。学生不怕失败,就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地探索与思考。教师要把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作为课堂教学的信念。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