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的课堂教学不像传统的“灌输”教学和“识记”教学那样缺乏实践性,而是把课堂教学放到现实的情境,探究什么、怎样探究,都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学生通过探究可以获得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这种探究经历是具有个体特征的,它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例题:已知直线OB交⊙0于点B, ℓ⊥OB,P是ℓ上一点(不与O重合),

直线BP交⊙0于点Q,过Q作⊙0的切线交ℓ于点R。
⑴当ℓ过点O且点P在⊙0内时,求证:RP=RQ。(如图⑴)
⑵当ℓ不过点O,交线段OB于一点时,其它条件不变,⑴的结论是否成立?(如图⑵)
⑶当ℓ不过点O,交线段OB外一点时,其它条件不变,⑴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如图⑶)

⑷当ℓ过点O,点P在⊙0外时,其它条件不变,⑴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如图⑷)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满足本题的主要条件还可画出什么图形,设计什么题目。本题目⑴是课本的例题,要求学生自己证明。其它图及证明均由学生读题⑴,根据类似的思想,画出图形,并证明,学生板演。
这样,既改变了单一的课堂模式,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去发现问题,通过彼此合作交流进而自主解决问题,这正是探究意识的培养。由于改变了以往教师分析、教师总结的做法,学生感悟更加深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中学数学课堂“主体性”教学在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强化交流和合作,激励学生求知欲。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学研究,2002(4)。
[2] 张凡 戴汝潜:《素质教育教学简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3] 赵彤霁:《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之亮点》,《课程.教材.教法》2002.6
[4] 夏语:《论新课标下数学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设计原则》,中学数学教学资源网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