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读书只能依靠民办简易学校,甚至于一部分农民工放任子女失学;其次,对于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管教和关心,留守孩子很多性格都较为内向、孤僻、冷漠,经常无拘无束,出入网吧、游戏厅,由于无人过问学习,很多留守孩子都认为“学习无用,打工有理”。农民人口占到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那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仅仅关系到这些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而且更加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建设者的培养问题,关系到我国能否持续稳定发展问题。
三、对策
1、逐渐取缔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加大投保力度。 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既缺乏效率,又欠公平,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因此,改革户籍制度已成当务之急,其核心问题即在于应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逐步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在城市实行有条件的准入制,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目前各地在户籍改革方面已经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不断放宽准入和迁移条件。此外,户口改革的难点不在户口本身,而是户口背后附带的社会利益,例如根据鹤壁市的测算,城市每增加一名参保人员需增加管理成本21.65元/年,而在城市低保方面,需要资金26460万元,净增加财政支出23500万元。如果上级不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鹤壁市资金缺口太大,无法实现应保尽保。因此,一些专家指出,户籍制度改革要想切实取得成效,不能光靠户口一迁了之,而要着眼于搞好综合配套改革,即要提高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承载能力。事实上,2003年—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由原来占GDP的17%上升至21%,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大大增强,经济学家建议,地方财政应拿出更多的钱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职业竞争力。俗话说:“身有一技之长,胜过万贯家财。”对于一双握惯了锄头的手,现在要去工厂的流水线作业,要上高高的建筑脚手架,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光靠种庄稼那点功夫可不行。有技术,外出工作好找,工资也不低;没有技术,只能干粗活重活,工资低不说,还随时有被炒鱿鱼的危险。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目前,全国各地政府都在着手进行农民工培训工作,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如象四川省政府将农民工培训列入省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在2005年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和“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技能考核鉴定及教材编写和颁证。农业、扶贫部门依托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和“劳务扶贫培训工程”,现已初步建立以50个省级劳务开发基地县和60个省级劳务开发培训基地为龙头,市(州)、县(市、区)农民工培训基地为重点的培训网络,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职业培训,现全省已建成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200多所,年培训农民工200多万人,成为职业教育的生力军。
3、提高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农民工生存环境。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问题。我国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劳动合同法》,新法颁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加重了对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实际上就改变了以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廉价,旨在要切实提高员工、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纠正以往企业在启用农民工时存在的很多违法、违规行为。此外,我国企业也必须对投资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承担更多的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有关道规范的标准SA8000已经被广泛适用于世界各地、各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它要求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承担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从而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在企业对员工应负责任的内容上,就员工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薪酬、工会权利等方面提出了最低要求。同时,SA8000作为一种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制认证标准,已成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门槛”。它带给中国企业的冲击,不仅仅是订单受影响,而是面临被排斥和驱逐出欧美市场。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只有不断提高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员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长期发展。
4、大力推进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相互的文化认同,加快农民工城市化。对于农民工而言,农民工进城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移居城市,也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城市户口只是一个外在的身份标签,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文化模式的转变是农村人向城市人转变的内在要求。农民工想要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必须要首先融入城市文化之中,实现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相互的文化认同和接纳。因此,这就要从两个方面来加强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文化认同。一方面,要从城市居民的教育着手。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介的大力宣传,让广大城市居民认识到农民工在发展国民经济、城市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重大牺牲,使其从感情上能够真正接受农民工进城,并从内心深处接纳农民工,不再出现类似排斥、歧视、抵触等现象;另一方面,要针对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问题,加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引导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主流。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拨出相当的精力和款项投入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方面,确立以政府为主导、文化行政部门为主体、多部门协同的加强部门间协作,鼓励、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民工文化生活建设之中,逐步建立以公共财政补贴为基础,国家投入、社会捐助、企事业参与等多种投入并举的利益协调机制,为农民工提供物美价廉甚至免费的文化教育产品和业余生活。
5、完善城市教育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接受务工农民子弟学校时写下了这句话,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无限关怀。因此,教育部门需加大对公立学校的教育改革力度,坚决取消借读费、选校费等不合理收费,为农民工流动子女提供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各地民办学校的政策倾斜,加大建设扶持力度;其次,对于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资料,中央现已投入10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共覆盖中西部地区953个县,共批复项目学校7651所,并从2003年开始实施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春季学期扩大至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此外,可设立生活辅导老师,以弥补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可因地制宜建立留守子女监测制度,明确监测办法,并形成长期工作制度,从而为留守子女提供一个优良的就学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增民.根源与实质—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J].经济经纬.2007,1
[2]刘芳.近年来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综述.[J].西北师大学报.2005,1
[3]许圣道.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经纬.2006,2
[4]王竹林.农民工问题与企业的社会责任[J].农业经济问题.2007,7
[5]朱信凯.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5,1
[6]李鹤,左停.杭州、郑州、沈阳三市农民工问题的调查[J].宏观经济管理.2007,9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