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仅活跃了市场还为英国争夺霸权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王权与民权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由国家控制的公共预算制度。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政府对资金的使用而且它具有强大的财政动员能力。“17世界60年代的英国大约有5.5百万人口,每年只能支持不到2.5百万英镑的税负,国库空虚,其军力难以保卫英国本土。1763年,英国人口整张至8百万,比1660年代的人口多了不到50%。但是,这时的英国的年财政支出高达2千万英镑,且能支持高达1.3亿英镑的国债。”由于战争所导致的国家支出的猛烈增长“造成了一个‘反馈环’,促成了英国的工业生产,刺激了技术上的一系列突破。”正是这种制度性的创新所导致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英国崛起提供了所必须的物质基础。
(三)英国采取的正确决策和对机会的把握是其崛起的主观条件。
英国根据自身的地缘因素制定了维持欧陆均势和谋求海洋优势的战略决策。对于欧洲大陆的事务,“只有在势力均衡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才进行干涉,这种战略使英国能全力以赴地保护、发展自己的殖民地。”当欧陆国家试图打破均势寻求霸权时,英国总是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娴熟的外交手腕组织反霸联盟以遏制霸权国的称霸战略,从而维持自身的海洋优势和保证岛国本土的安全。除了这种建立在地缘基础上的正确对外战略外,英国的崛起还有赖于一些偶然性因素。例如,欧洲三十年战争使得欧陆几乎所有国家都卷入了其中,欧陆国家在面对1640年发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已无力插手,从而使英国革命能够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展开,这为英国的崛起奠定了政治基础。同时,英国能够抓住欧陆战争和对新教徒的迫害的有利时机采取一种开放宽容的政策。这样法国、德国等国家的难民、新教徒纷纷逃往英国避难。大批的移民带来了许多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最终既把英国送上了世界霸权的巅峰,也促成了霸权更替条件的出现。
工业革命首先爆发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场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领域的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随后便波及到了其他工业部门。到19世纪初的时候,英国产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余地区合在一起生产的还要多。巨大的生产力在保证英国打败拿破仑法国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英国一方面从其广阔的殖民地上攫取原材料,另一方面把工业革命所创造的廉价制成品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殖民地和其他国家从而获得了巨额利润,增强了国家实力,维护了英国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的全球性霸权。但是,工业革命也造成了另外一个重要后果:技术在其他国家的广泛传播,从而使工业革命扩散开来。伴随着工业革命发展所导致的美国、德国的实力的不断增强,英国的相对实力便逐渐衰落了。
三、英国崛起的启示
英国从一个偏于西北欧一隅的小岛成长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在其崛起过程中相继战胜了海上主要敌人西班牙、荷兰、法国从而获得了海上优势地位和欧陆居间制衡者的角色,并最终维持了历史上并非言过其实的“不列颠治下”的百年和平时期。尽管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是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许多不变的因素使我们在考察英国崛起的历史时仍旧能够得到许多重要的启示,这些启示对于现时代中国的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一国的地理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中国应根据自身的地缘因素,趋利避害制定合理正确的对外战略,为本国的和平崛起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海陆型国家,拥有广阔的陆上和海上边界线。冷战结束之后,中国与俄罗斯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并且逐步上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伴随着中国与陆上国家绝大部分边界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安全威胁便主要转移到了海上。目前,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主要变数是台湾问题、东海油气开发问题、南中国海问题还有马六甲海峡的通道安全问题等。伴随着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的崛起事实上是基于海权的海洋性崛起而非大陆性崛起。
其次,创新所导致的巨大的生产力是增强一国实力的重要途径。英国通过在制度领域的一系列创新所带来的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为其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信息革命对国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今天,寻求科技领域的创新和突破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保证一国顺利崛起的重要物质条件。因此,中国应当实施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寻求科技领域的突破和创新,为崛起奠定坚强的物质基础。
最后,在全球化及相互依存的时代里,能否抓住机遇制定合理的政策同样也是影响一国能否顺利成长和崛起的重要因素。中国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妥善处理好同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崛起。
参考文献
1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1648—1814)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2 时殷弘著,《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3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1648—1814),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4 陈振家、罗骆编著,《图说十五世纪以来强国兴衰史》,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6年版,第54页。
5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1648—1814),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页。
6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7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第1页。
8 美]查尔斯·P. 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3页。
9 张光,公共预算的起源与英国的崛起,载于《天津经济》,2006.1
10 美]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译,《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年版,第63页。
11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