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赵树理的“农民文学观”对二十一世纪文学的启示_当代文学-论文网

时间:2014-11-24  作者:臧燕

论文摘要:赵树理的作品一直以来被作为忠实的实践了毛泽东的《讲话》而被广为传颂。赵树理立意“文摊”要作“为农民实利”的“文学农民观”不仅在当年的解放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对当代的作家提供了一种无比珍贵的精神资源,为新世纪的文学走向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农民文学观,当代文学,启示

中国的人口中农民占绝大数,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才能算解决,文学也是如此,我们的文学只有真正走进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之中,才算真正实现了百余年来无数先驱所追求的文学的大众化。然而文学怎样才能走向农民,这一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百余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常常不断地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促使中国作家进行深入思考,这同时也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大众化运动的主题。

早在晚清时期,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就意识到文学走向大众的的极端重要性。抱着这一目的晚清出现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而发端自晚清、成功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正是提倡用农民大众的语言来表现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从而实现文学启蒙农民大众这一根本目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就是白话文运动的直接产物,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启蒙者们发现新文学并没有真正走进大众尤其是农民,新文学与农民大众还是有着很深的“隔膜”。三十年代在文艺大众化的讨论过程中,瞿秋白等人便对“五四”新文学革命中产生的“非驴既马的新式白话”提出了质疑,主张进行一场“彻底的俗话本位的文学革命”,使新文学成果能够真正地深入到农民大众中。赵树理的历史意义,就在于他突破中国新文学发展中长期引起许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忧虑的一个难关:文艺大众化。而赵树理正是以一个农村文化阵地争夺者的身姿出现的。赵树理之所以在现当代文学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是以他地道的农民气质、以农民大众能接受的语言、叙述模式和为农民写作的文学观,塑造了众多典型的农民形象,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更为重要的是,赵树理通过对民间文艺的学习,以自己的文学实践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同样走出了五四以来新文学难以被广大农民所接受的困境。当代文学创作要么是不够重视农民,要么是创作的文学作品与农民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一方面农民群众有着对文学的巨大精神的、心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却很难找到适合他们的优秀文艺作品,在广大的农村,文化市场可以说就像荒漠以一样既荒凉又干渴。

因此,“在文学与农民之间存在着厚厚的坚冰的背景下,探索赵树理成功为农民写作的文艺模式,无疑会为当代文学打破农民接受‘坚冰’、重新从大地出发、获得艺术生命力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赵树理刚登上文坛时也经历了不被当时的“文坛”所承认的艰难历程,但是经过短暂的波折之后他的作品不但被广大的农民所接受也被当时最著名的作家和文学运动领导者所赞扬。周扬认为:“赵树理他是一个新人,但是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家,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⑵而郭沫若更是以他诗人的比拟称赵树理:“这是一棵在厚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它根扎的很深,抽长的那么条畅,吐纳着大气和养料,那么不动声色地自然自在。”⑶

赵树理山西省沁水县人,出身贫农家庭,1925年考入长治第四师范,开始接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1926年暑假,赵树理带着一大包书籍回到了家乡,他想向家乡的父老兄弟讲述鲁迅的小说,可是当首先对他父亲念起了《阿Q正传》时,父亲没听一会就走了,临走时顺便带了一本旧文艺书。这次遭遇使赵树理对新文学与其启蒙对象之间的巨大差距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农民是有很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但却绝不是新文学形式的。这时他开始清醒的意识到:新文学的内容虽然是好的,但形式却不为广大农民所喜闻乐见。农民大众所喜欢的还是那些充满封建思想的唱本读物、通俗小说。他决定进行一种新的尝试,以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形式来创作文艺作品,来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的艺术需求,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1943年,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出版后供不应求。赵树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尝试,终于找到了一种能为农民所接受的文学写作模式。这也是站在农民现实关涉的价值立场上的大众化,赵树理的叙事方式也与众不同。“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的多一些。”⑷

赵树理不仅发现了新文学与农民的“隔膜”,更为重要的是他意识到文学启蒙必须关注农民理解的语言和叙事模式,从而创作出一种现代中国叙事风格的的农民文学。

当代作家不是没有意识到文学与农民的巨大距离,而是缺乏一种以农民为本位的文学创作观,无力创作一种融合了当代农民生活及其语言的文学。许多作家一味沉浸在所谓“纯文学”审美趣味中。

作为接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赵树理,其艺术路向与精神路向与长期生活在都市生活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区别根由,应该是赵树理对农民生活的熟悉和赵树理的农民意识。赵树理出生于农村,有十年底层社会飘荡的经历,他能站在农民的立场来感受五四新文化在农村世界的传播情况,他试着要去沟通五四新文化的价值世界和农村价值世界。赵树理这种以占全国人口最多数的农民为文学观的写作意识,在毛泽东的《讲话》中得到了认可,他坚定地追求自己的“为农民”的艺术创作。

更主要的是自己要站在现实农民的立场上替农民说话,是真切理解农民的生存的处境后为农民“实”利的着想。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对科举制度的批判_讽刺小说-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贾平凹风情散文的乡村情怀_现代品格-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