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技术创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934)(J.A.Schumpet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1934)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具体形式为:(l)采用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一种原材料的新来源;(5)实行某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但是熊彼特并没有对技术创新作严格的理论界定,只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变量来考察其对经济增长以至社会变迁的影响作用。弗里曼(C.Freeman)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弗里曼. 工业创新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实践论文,2004年7月)
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虽然都能够带来新产品和工艺,都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l)从主体上看,广义的技术进步是指包括企业、产业和社会宏观政策的多元主体;而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指企业,或者是产学研的联动组合。(2)从结果上看,技术进步主要强调技术变动或革新对经济、社会总量收益和效果的影响;而技术创新更多地是强调企业本身的效益。(3)从过程上看,技术进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取得,如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模仿和技术改造等。它既可表现为在原有的技术条件下,对现有技术或技术设备的更新、改进、升级以及替代,也可表现为对投入要素的重新配置,还可以是通过模仿、扩散等途径获得的技能和经验,这些都可以达到提高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产业升级的目的,但并不一定是企业自主研发新工艺或新产品。而技术创新特别强调技术变化的首创性。
可见,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源泉,但是并非所有的技术进步都源于技术创新。因此本文采用广义的技术进步概念,并且更加关注技术变化对就业的影响,从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就业促进策略。
3.1.3技术进步的类型
技术进步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l)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划分,假定产出保持不变,劳动和资本两个要素相互替代,可分为节约劳动力型、节约资本型和中性技术进步。一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导致先进技术替代劳动力,提高资本边际产量的比例,称为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或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Capital-intensive technological progress);二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导致先进技术替代资本,提高劳动边际产量的比例,称为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或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Labor-intensive technical progress);三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是劳动和资本两个要素边际产量的比率不变,则称为中性技术进步(Neutral technical progress)。(黄彬云.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综述.求实.2006,(10):10.)(2)按照技术产生来源划分,分为自主创新型、引进技术型和技术模仿型技术进步。一是企业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通过R&D投资,实现技术的重大发展和突破社会实践论文,并致力于率先将重要的新技术商品化。这并不是说创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由自己来实现,而是说创新的思想来源于自己,创新中各要素的组合自主实现,称为自主创新型技术进步;二是企业购买先进设备或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并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称为引进技术型技术进步。三是企业通过产品贸易、引进设备或直接引进现成的、己开发或成熟的技术,称为技术模仿型技术进步免费论文。(3)按照技术变革步伐,可划分为渐进型和跨跃型技术进步。一是根据环境需求对已有技术进行持续不断地补充、改进和完善,技术进步处于一种量的变化之中,称为渐进型技术进步;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变革原有技术规范,产生突破性的新技术,对经济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技术处于一种质的变化之中,称为跨越型技术进步。
根据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技能的不同需求将之区分为两类:一是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即技术进步倾向于增加对较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普遍呈现的态势(Katz and Murphy,1992)(Katz,Lawrence and Kevin M.Murphy.: Changes in Relative Wages: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35-78);二是技能替代型技术进步(Skill-replacingTechnical Change),即技术进步倾向于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这种类型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如工厂制、流水线作业),使得技术与低技能劳动力互为补充。对于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划分方式有两类:一是按工作性质将高技能劳动力定义为非生产性工人(包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将低技能劳动力定义为生产性工人;二是按受教育程度将高技能劳动力定义为受过高等教育者,其他为低技能劳动力(姚先国,2005)(姚先国,周礼,来君.技术进步、技能需求与就业结构—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的技能偏态假说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05(5):47-53.)。虽然分类有差异,但实质上学者们都公认社会实践论文,技能的内涵包括教育和特定技术资历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只有劳动的概念,而无就业的说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1981年版)中还没有“就业”这个名词,理论界开始对我国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就业这两个字才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文献之中。所谓就业,是指一定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参与合法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满足自己和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劳动年龄的范围,各国不尽相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规定16-65周岁的人口为劳动年龄人口,我国现行劳动制度规定,劳动年龄的范围为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工人50周岁)。
3.2、就业与就业结构
3.2.1、就业
所谓就业,是指一定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参与合法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满足自己和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就业就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就业人员是指在参照期内从事任何一种工作以获取薪酬或利润(或实物报酬)的人或者在此期间因生病、休假或产业争议等理由而暂脱离工作岗位的人员[国际劳工组织.劳动统计年鉴(Yearbook of Labour Statistics).日内瓦:国际劳工组织,1988.]。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只有劳动的概念,而无就业的说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1981年版)中还没有“就业”这个名词,理论界开始对我国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就业这两个字才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文献之中。2003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社厅函(2003)227号对“就业人员”作了界定:就是指在男16至60岁、女16至55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社会实践论文,为不充分就业。
上述的充分就业指的是就业人员的考核标准,而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看,充分就业是指在一般社会条件下,从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上考察,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处于最优状态,这时愿意并有能力工作的劳动年龄段的社会成员能够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的就业。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免造成劳动力配置的不均衡,产生自然失业;或劳动者本身原因,产生自愿失业,所以充分就业并非指人人都有工作,也就是就业率不会达到100%。我国的就业率一般指城镇户口情况下,有工作的人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免费论文。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并在法定劳动年龄以内的有城镇户口的人员。
就业不仅仅指的是正规部门就业,即在依法设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例如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中就业;还包括了大量的非正规就业,即由个人、家庭或合伙自办的微型经营实体;以社区、企业、非政府社团组织为依托的生产自救性和公益性劳动组织;其他自负盈亏的独立劳动者。此外,也包括了正规部门里的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分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就业等。另外,农村的大量务农人员,能够靠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的也应该属于就业人员。
3.2.2、就业结构
就业是指劳动者从事一定的生产活动并赚取收入的经济行为。结构则是指组成整体的各部分间的比例和搭配。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劳动力数量、比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业结构存在不同的划分标准,根据劳动者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可以将就业结构划分为就业的供给结构和就业的需求结构;根据就业者在各种经济结构、各地区中的分布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可将就业结构分为就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的行业结构、就业的地区结构、就业的城乡结构等;根据就业者自身的状况,可以将其划分为就业的地域结构、就业的年龄结构和就业的性别结构等;而根据就业人口的社会特征,又可以将其划分为就业的职业结构、就业的知识结构等。就业结构本身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时间序列来看,不同结构的比例关系在发生着绝对的变化;从截面来看,各个结构之间又有消长关系。这种绝对数量的变化和相互间的消长构成了就业结构的演变,限于篇幅,本文重点分析就业的的行业结构的演变。
就业结构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就业结构也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社会实践论文,是行业结构的客观反映,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严格控制,而不受主观决定的影响。就业结构对经济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如果劳动力在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分配合理、比例恰当,就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宏观经济效益,扩大就业容量,相反,如果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会造成产业发展不合理,失业人口增加。
3.3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机理分析
5/10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