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及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中社会实践论文,丁媛(2004)(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指出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它的扩散效应上,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取决于它对就业的双重影响;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提高而导致不同产业的就业比重发生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导致了一、二产业就业弹性急剧下降,因此总就业弹性下降,技术进步在1978一2000年间共减少就业需求6035万人;与此同时,我国的就业结构经历了变革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何颖媛(2006)(何颖媛.中国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与就业结构效应[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从宏观的、总量的角度分析了我国1952-2004年技术进步就业总量效应和就业结构效应。在就业总量方面,认为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对就业人数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长期内促进了我国就业总量的增长;在产业结构效应方面,技术进步促进了第三产业就业的增加,但第一、二产业就业人数和技术进步间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投入产出分析的行业结构效应表明,在1995年到2000年间技术进步的直接就业效应导致了除采掘业和食品制造业以外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减少,但就业补偿机制促进了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增加,总就业人数的变化则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对比。毕先萍、赵坚毅(2007)(毕先萍,赵坚毅.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总量及结构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7,5:71-72.)研究显示:就长期而言,技术进步的飞速发展态势对就业量的变动没有明确的影响,却显著影响着我国就业结构的变迁免费论文。张华初(2008)(张华初.中国就业结构演变的SDA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2:42-49.)利用投入产出技术中的结构分解(SDA)模型定量测度1997~2002年中国主要行业的就业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消费使中国就业人数增加了1.93%,投资使就业人数增加了2.63%,出口使就业人数增加了3.95%,其他原因使就业人数增加了2.56%,进口使就业减少4.89%,技术进步使就业人数减少了6%。
对于行业吸纳就业的研究,厉以宁(2001)(厉以宁.《中国城镇就业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提出了投入产出方法应用于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理论框架,并应用该框架对我国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黄涛、陈良焜、王丽艳(2002)(黄涛,陈良焜,王丽艳. 中国行业吸纳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 经济科学,2002,1:48-60.)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定量考察并考察各行业的就业弹性社会实践论文,在此基础上得到各行业增长的就业效应,从而揭示产业结构和就业之间的关系。雷明、敬晓清(2004)(雷明,敬晓清.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研究——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投入产出核算分析[J]. 统计研究,2004,1:55-60.)同样应用投入产出方法应用于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理论框架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宁夏行业发展的建议。邬雪芬、董永茂(2006)(邬雪芬,董永茂.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分析——以浙江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06,2:44-48.)利用投入产出核算方法及相关数据对浙江省各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行定量分析,考察各行业的劳动就业总产出弹性及就业效应,从而揭示浙江省产业结构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以上文献主要是围绕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及就业结构演变,同时关于行业就业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但是对于技术进步是如何影响行业就业结构的这一现实问题并没有深入的协整分析研究,本文着重分析技术进步对行业就业结构的影响,以山东省为例得出实证结论,并且对于如何应对技术进步对行业就业的影响给予阐明。
三、技术进步与就业
3.1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3.1.1.技术
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会,以及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及方式方法之总和。所谓物质手段,包括工具、机器、仪表、仪器和设备等;所谓方式方法,包括实践型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等(陈筠泉、殷登祥,2001)(陈筠泉,殷登祥.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它是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及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的总称。技术一词在英文中的表述有“Technology”或“Technique”两种,前者侧重于科技、工艺、工程学或者技术应用,后者侧重于方法、手段、技巧或者技能。我国的《辞海》把技术解释为“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因此,技术不仅仅包括生产工具这样的物化形式,还包括各种知识形态的形式,诸如工艺规程、制造技艺、生产组织管理方法等。不仅生产领域存在技术,管理、决策、交换、流通等领域也存在技术问题,比如经营管理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推销技术、服务技术等等。—般把生产技术等依赖于自然科学知识、原理和经验的技术称为“硬技术”,而把管理技术、决策技术等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学科为基础的技术称为“软技术”。狭义的技术仅指“硬技术”,广义的技术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可见,“技术”既包括作为硬技术的工具设备,同时也包括作为软技术的规则和方法。
3.1.2.技术进步
虽然亚当·斯密早在《国富论》中对技术进步进行了分析,但Stoneman(1983)(Stoneman Paul.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Technological Chan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4.)指出,“对于技术进步,我们尚没有明确和完整的定义。”事实上社会实践论文,技术进步的定义因太泛而缺少一个公认的标准。相对而言,为较多人接受的观点是,技术进步泛指技术在合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免费论文。所谓合目的性,即指人们对技术应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及其实现的程度。通过对原有技术(或技术体系)的研究、改造、革新,开发出一种新的技术(或技术体系)代替旧技术(或技术体系),使其应用的结果更接近于应用的目标,这时我们就说产生了技术进步(李京文、郑友敬,1989)(李京文,郑友敬.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37-39.)。技术进步是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在经济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一切技术活动:技术进步表现为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及其组合方式的改善。技术进步的过程,就是在基础研究、开发、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推广和发展不断地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系统地完善生产力诸要素的组合过程。它决定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结构的优化,生产工具的革新换代,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范围扩大和优化,生产组织的完善,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苏联出版的百科辞典认为,技术进步与科技进步是同一词义。科技进步应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性发展以及在社会生产中掌握、采用和推广科技成果,完善国民经济的各级管理方法和政策法规:技术进步是指在改造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生产得到发展的总趋势。日本经济专家认为,技术进步是同样的投资,尽可能改善生产技术、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目前对技术进步的理解也可分为狭义技术进步和广义技术进步。狭义技术进步主要指在硬技术应用的直接目的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可分为进化与革命两种形式。如更新改造生产设备;改进、引进新工艺、设计;产品换代或质量提高:运用新能源、新材料,降低原材料损耗等等;当技术进步表现为对原有技术和技术体系的改革创新,或在原有技术原理或组织原则的范围内发明创造新技术和新的技术体系时,这种进步称为技术进化。如,机床与电脑相结合,组成数控机床;黑白电视机进化到彩色电视机等等。当技术进步表现为技术或技术体系发生质的变革时,就称其为技术革命,如蒸汽机技术、电力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等。属于硬技术进步的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内容:(1)人的劳动技能的提高;(2)采用新机械设备和对旧机械设备进行改造;(3)采用新工艺和改进旧工艺;(4)采用新材料;(5)采用新能源;(6)生产前所未有的新产品和对原产品进行改进,使其性能和质量提高;(7)采用新设计;(8)降低生产消耗,提高投入产出率。(李京文.人类文明的原动力: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6.)
广义技术进步是经济学界提出的概念。从经济增长因素的角度出发社会实践论文,它指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投入增长的作用后,所有其它因素作用的总和,它不但包括狭义的技术进步,而且还包括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扩散,或者叫人力资本的形成;政府、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应;制定和实施政策、法律、法规的效果等。在经济学家看来,任何足以使生产函数移动的力量,都是技术进步;即产出中不能用劳动和资本解释的部分都归功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等同于“索洛余值”或全要素生产率。很显然,推动生产函数外移的力量除硬技术进步之外,还包括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力量。因此,经济学定义的技术进步包括了软技术进步。属于软技术进步的也有八方面内容:(1)采用新的方针政策;(2)采用新的组织与管理体制和方法;(3)推行新的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体制;(4)推行新的合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政治体制;(5)采用新的决策方法;(6)采用新的能长期发挥人的积极性的分配体制与政策;(7)采取新的能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的发展模式;(8)用新的理论与方法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免费论文。(李京文.人类文明的原动力: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8.)综上所述,对技术进步最全面的、接近实际的理解应该是包括硬技术进步和软技术进步的广义技术进步。硬技术进步与软技术进步相辅相成,只有硬技术进步,没有软技术进步的配合,是不能发挥最大效用的,而只有软技术进步,而没有响应的硬技术进步也是不行的。李京文和郑友敬(1989)考察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20多年的技术进步的状况证实了这点,“技术进步没有给中国工业生产率带来丝毫的提高,这说明,没有良好的管理、没有使用这些技术手段的人的积极性,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发挥作用。”尽管广义技术进步的范围宽泛,难以将制度改进等因素从中剥离出来,但是它有助于真实、全面地考察技术进步的情况,文中讲的技术进步均指广义的技术进步。
4/10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