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农业合作社是增强农民经营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力措施,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农业合作社参与程度较低。本文从农户个体的微观角度出发,以丹阳市丹徒区曲阿茶叶合作社为例,探究参加农业合作社行为对农户收入的影响,通过描述统计和计量分析,得出农户参加合作社能够显著提高收入的结论。最后,针对这一结论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够发展农业合作社规模、推广合作优势、更好地以合作社形式增强农业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农户收入,丹阳市,丹徒区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家的粮食战略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农业作为一种天然的弱质产业,具有投入时期长、收益较低等特点,同时,由于农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自然条件、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又成为一种高风险产业。传统上,我国是以小农经济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这直接导致了农业从业者抗风险能力的缺乏。首先社会实践论文,个体小农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其经济决策经常不能反映市场需求。其次,小农因为生产规模小,市场谈判能力较弱,而无法通过谈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论文开题报告。因此,农户希望能通过一些制度和组织,与同业经营者,与上下游经营者进行结合,以减少风险,增加收入。于是,农业合作社划时代地产生了。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兴办农业合作社的热潮,各种形式和产业的合作社工作开展地如火如荼。特别是2006年《合作社法》颁布之后,农业合作社得到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推广,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但是,目前的农业合作社出现了求量不求质、管理不规范、利润分配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实践论文,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针对农业合作社所存在的问题,大批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并提供了政策建议。一部分专家从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入手,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内源性根据;也有一些专家着眼于合作社的组织结构,从管理和组织的角度进行探讨;另外,也有相当多的专家通过研究认为合作社的立法才是关键之处。总之,专家们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组织自身开展的,而针对农户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微观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的态度和意愿直接决定了合作社的发展。
因此,本研究正是从农户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描述的方法,分析农户参与农业合作社的现状与态度,并计量分析农户参加合作社的行为对收入的影响,从而为发展农业合作社规模、推广合作优势、更好地以合作社形式增强农业竞争力、保障农户利益提供政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二)文献综述
杨惠芳(2005)认为,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在组织创新,建立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使我们找到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和载体。
韩洁、薛桂霞(2007)认为,农业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不仅表现在其市场经营和谈判能力的增强社会实践论文,更与生产一体化、二次分红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王新利,李世武(2007)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越性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础的。要使这类组织获得长远而良好的发展,进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政策的实行需要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二、 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次数据由本班四位同学利用暑假时间前往丹阳市丹徒区实地调查获得,我们走访了当地茶叶合作社周边的4个村落,共发放问卷220份,通过剔除信息明显错误、前后矛盾和异常的问卷21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99份,有效率高达90.45%。
(二)数据分析
1、数据分析分为描述分析和计量分析两部分。在描述分析中,将参加合作社农户与未参加合作社农户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身份(是否村干部或党员)以及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产品销售价格等指标做横向的比较,以此对这两个群体的特征做出基本的描述。在计量分析中,选择农户总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家庭种植规模、非农收入、是否加入合作社、生产资料成本为解释变量,采用Cobb-Douglas模型进行计量。
2、描述统计:
(1)年龄: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户主平均年龄为47.36岁,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户主平均年龄为47.40岁,且两个群体中户主年龄都是呈正态分布的,因此,户主年龄没有显著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2)文化程度:将户主受教育程度按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分别赋值为1、2、3、4、5社会实践论文,则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这五项比例依次是0,8.82%,47.05%,26.47%,17.65%,平均值为3.14,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这五项比例依次是0,12.12%,76.97%,4.84%,4.84%,平均值为3.11.从各种文化程度分布比例来说,未参加合作社的户主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但总体均值较为接近,这是因为当地的教育模式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主,大部分户主的文化程度都是初中社会实践论文,以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户主绝对人数较少。
(3)身份:在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村干部或党员的比例占到了50%,而没有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村干部或党员的比例仅为7.88%,有理由相信,身份的区别对参加合作社与否是有着较大影响的,这也与理论分析的结果吻合,通常认为担任村干部或党员的农户觉悟较高,能够积极响应号召,另外也需要起带动作用,因此参与的意愿与可能性更高。
(4)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在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平均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为64.67%,而对于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平均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为64.13%,同时两个群体也符合正态分布。
(5)农产品销售价格:本次调查对象为当地的曲阿茶叶合作社,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农户每年采摘两次茶叶。从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对于参加合作社的农户社会实践论文,第一次茶叶的平均出售价格是328.1元/斤,第二次茶叶平均出售价格是235.2元/斤;对于没有参加合作社的农户,第一次茶叶出售价格为319.6元/斤,第二次茶叶出售价格为227.4元/斤,且上述数据分布都较为紧凑。
3、计量分析:
被解释变量为农户总收入,以Y表示。解释变量见下表:
表1 实证模型解释变量说明
|
变量名称 变量定义 平均值
|
D1 是否加入合作社:是=1,否=0 0.23
X1 种植规模:农户耕种的总面积(亩) 3.43
X2 非农收入:农户非农业收入(元/年) 12807.04
X3 生产资料成本:化肥、农药等费用(元/年) 500.47
|
输入数据,所得结果如下表:
表2 模型计量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D1 3236.12 1254.77 2.579 0.01
X1 2791.30 709.71 3.932 0.00
X2 0.78 0.04 19.90 0.00
X3 1.62 4.29 0.37 0.70
通过观察可知,X3项系数为正数,且没有通过t检验,可能是与X1项产生了多重共线性,故剔除X3,对模型进行修正,所得结果如下表:
表3 修正后模型计量结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
D1 3196.378 1247.590 2.562041 0.0112
X1 3030.130 320.6462 9.450072 0.0000
X2 0.783016 0.039187 19.98142 0.0000
|
比较上述结果可知,是否参加合作社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收入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根据丹阳市丹徒区农业合作社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同一地区的农产品往往具有同质性社会实践论文,农业合作社将原本处于竞争状态的区域性农产品联合起来,增强了农民的经营能力和市场谈判能力,进而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特定地区农民的整体福利。
2、在当前转型时期,国家不断创造机会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导致农民的收入构成比较多元化。因此,农业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显著影响是确保农民生产积极性、维持农业稳定的重要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3、农村社会具有天然的封闭属性,农民接受新生事物需要较长的过程。因此,尽管参加合作社对增加收入有显著影响,仍然在深入推行中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对于合作社的优势,政府要加强信息的流通,使合作社的制度、规范、目标等深入人心,在农民群体中具有足够的影响力。
2、加快立法进程: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合作社作为一种组织制度,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立法对其从法律上予以确立,这是保障合作社发展的基础。
3、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应对合作社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兴办服务设施的项目给予支持,以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和对社员服务的能力。另外,通过财政贴息、政策性信贷等信贷手段,解决合作社资金投入不足和合作社的发展问题也是必要的。
4、加强指导服务:首先,要发挥地方政府在合作社建设中的立法、扶持、规范、监督作用。其次,要为合作社提供政策指导、搜集和发布信息、组织农产品推介等多元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胡海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 2004,(06).
【2】吁国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方向及政府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2004(12).
【3】杨惠芳.嘉兴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05,(03) .
【4】尤庆国、林万龙,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分析与政策影响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5(9).
【5】韩洁、薛桂霞,农民专业合作社利润分配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
【6】胥爱贵,韩卫兵.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01,(03).
【7】黄祖辉,徐旭初.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J]. 农业经济问题, 2003,(05) .
【8】王新利,李世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7,(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