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tensen(1998)( Mortensen,D.T.,C.A.Pissarides.Technological Progress,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Review ofEconomic Dynamics,1998,1:733一753.)建立一个外生增长模型,引入技术进步的“执行成本”概念,将物化的技术进步与非物化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纳入其框架之中。所谓“执行成本”不仅包括更新技术设备所需成本,还包括再培训工人以适应新技术要求所需的费用。Mortensen指出,当更新技术的执行成本为0或很低时,企业将选择在职更新技术,而不是破坏现有工作,由此技术进步表现为非物化的技术进步形式,对就业的影响以Pissarides的积极的资本化效应为主,就业增加、失业率下降;随着更新技术的执行成本的不断上升,物化技术进步的“磨损”效应逐渐增强,就业破坏程度将大于工作岗位的创造,总体失业率将上升,对就业的影响以Aghion的创造性破坏效应为主。
2.2技术进步的结构效应
2.2.1西方经济学关于就业结构演变的经典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就业结构演变的经典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对产业结构进行研究时取得的成果,主要是配第(William Petty)一一克拉克(C·G·Clark)定理、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和钱纳里(Hollis Burley Chenery)等人的研究;二是关于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理论社会实践论文,主要有刘易斯(W·A·Lewis)模型、拉尼斯(G·Ranis)一一费景汉(J·Fei)模型和托达罗(M·Todaro)模型等。
早在十七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在其名著《政治算术》中指出:农业、制造业、商业之间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在这一基础上,科林·克拉克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提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出现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的转移;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之时,劳动力的就业重点便出现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这就是所谓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01一202)在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基础之上,西蒙·库茨涅兹将各产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与劳动力所占比重的变化结合起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农业部门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呈下降趋势;工业部门的产值比重总体是上升的,但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是上升的,但产值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同时,库兹涅兹也指出,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变动幅度并不完全一致。(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76)霍利斯·B·钱纳里使用库兹涅茨的统计方法,处理了101个国家在1950年至1970年的统计资料后,得出产业结构变动的“国际标准结构”。“标准结构”显示:总结构变化的75%~80%发生在人均GDP100~1000美元的发展区间,其中最重要的积累过程和资源配置过程都将发生显著的、深刻的变化。(钱纳里.工业增长的模式.美国经济评论,1996,17)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展示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该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和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工业部门的动因免费论文。只要存在着农业剩余劳动力,工业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供给,并在工资不变的条件下扩大生产,积累利润,再扩大生产。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工业吸收罄尽之后,劳动生产率将逐步提高,收入水平也将逐步提高,对工业来说社会实践论文,劳动供给将变得有弹性。(W A Lewi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y.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5):139一191)这一过程实质就是工业部门资本量扩大、劳动生产率提高、吸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扩大这一系列进程的循环往复,这一过程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流向工业为止,二元经济也变为一元经济。
刘易斯模型侧重于工业部门的扩张过程,对于农业部门的发展问题只是一带而过。拉尼斯和费景汉的模型则把两个部门的发展联系起来考察。关于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过程,拉一费模型与刘易斯模型是基本一致的,但是,拉一费模型考虑了技术进步,认为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是可以提高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格局:日益扩大的城市劳动力需求不断吸纳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产生的剩余劳动力’,直至出现“刘易斯转折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赶不上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速度。此时,二元经济消失。(Gustav Ranis and J C H Fei.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Surplus Economy: Theory and Policy. Richard D.Irwin,1964,93)托达罗认为刘易斯、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过程和发展情况的描述的实用性不足。要克服上述不足必须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市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做出合理的解释。他的人口流动思想认为:促使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而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是预期收入的差异而不是现实收入。所谓预期的收入差异,包含收入水平和就业概率两个因素。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而且,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还是合理的。(Todaro MP.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Un-develop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Vol.:59,No.l,138-148)
2.2.2技术进步的结构效应
Aaron Acemoglu(Acemoglu.D(2002).“Technical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pp.7-72.)认为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技术进步:技能偏好型和技能退化型。技能偏好型的技术进步将引起对熟练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而降低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造成低技能劳动力的失业。而技能退化型技术进步增加的则是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总的说来在早期的工业革命时期,企业通过采取技能退化型的技术进步,加快了劳动分工,使总就业人口中占绝对比重的农业就业人口大规模的向工业部门转移。20世纪4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开始转向为技能偏向型社会实践论文,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David H.Autor(David H.Autor, The Skill Content of RecentTechnological Change: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NBER Working Paper8337,2001)认为自动化提高了对高技术工人的需求,即使在零售业和教育业这种转换也很明显。行业和职业间有30%—40%的工作岗位转变为对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的需求免费论文。Richard B.Freeman(RichardB.Freeman, The Labor Market in the New Information Economy, NBER Working Paper9254,2002)发现近些年来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劳动市场结构,IT行业就业量迅速增加,并通过高工资加剧了劳动力的转移。Katzand Murphy(1992)(Katz,Lawrence F., Kwvin M.Murphy. Changes in Relative Wages 1963-1987: Supply andDemand Factor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CVⅡ:35-78.)借助于简单的供求框架,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他们认为,技能偏好型的技术进步将增加对熟练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使低技能劳动力的失业率趋于上升。Daron Acemoglu(1999)(Acemoglu.D. Changes inUnemployment and Wage Inequality: An Alternative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99,89:1259-1278.)则认为有可能使得这两类劳动力的失业水平同时上升。Mortensen和Pissarides(1999)(Mortensen, D.T.,Pissarides,C.A. Unemployment Responses to“Skilled-Biased” TechnologyShocks: The Role of Labour Market Policy. Economic Uournal 1999,109:242-265.)综合以上观点,强调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对不同技能劳动者就业状况的影响因各国制度及社会等因素而异,当存在各种因素使得工资趋于刚性时,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才会引起失业水平的显著上升。
2.2.3我国对于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理论综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水平高低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发展,就业则影响着国家稳定的大局。技术进步虽然并不直接作用于就业市场,但诸多经济理论表明,技术进步会通过各种途径引起就业的波动,这主要体现为就业人数变动和就业结构的转变。我国学者对于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进步影响就业总量和就业人数影响就业结构两个方面。
其中,关于技术进步影响就业总量的研究中,齐建国(2002)(齐建国.中国总量就业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2:24-29.)认为,科技进步对中国就业总量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正面影响,1991年开始的技术进步减少就业需求的情况,同时分析了三次产业就业弹性,认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彭绪庶、齐建国(2002)(彭绪庶社会实践论文,齐建国. 对美国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 36-40.)从就业人数为就业量和以实际劳动时间为就业量来分析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考察就业的变化,认为只有进一步适当缩短就业劳动者劳动时间,以便增加就业总人数,是就业制度改革应该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姚战琪、夏杰长(2005)(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l:58-67.)分析显示,现阶段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工资的增加、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的提升,其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的现实意义是,制定符合中国资源禀赋特点的技术发展路径是减少技术进步对就业替代作用的重要措施。何平、骞金昌(2007)(何平,骞金昌. 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实证分析[J]. 统计研究,2007,9:3-10.)基于1998—2004年中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数据分析指出,科技活动对企业生存有正面影响,但对就业增长无效。肖六亿(2007)基于中国的数据,测算了技术进步的就业总效应,测算结果显示,技术进步造成就业净损失,平均每年减少就业量3000——3500万,抵消了生产规模扩大而增加的就业,所以“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在就业增加缓慢,工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产品市场出现严重供过于求的格局,因而物价一直低迷。由此形成了高增长、低就业与低物价”的非典型宏观经济现象。范玉杰(2008)(浅析1988-2004年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相关效应,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实证分析了我国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资本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并且探讨了两种类型的技术进步—技能偏好型和技能退化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不同效应,结论认为:从总体上讲,我国的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有负面的影响;资本投入与劳动力的吸纳成反向的关系;技能偏向型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在短期内对就业有负向的效应,但是长期内这种效应不断减弱。
3/1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