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化以及管理模式的建议
1、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内在性与开放性的相结合原则
任何大学都处于一个地域和社区内,不可避免地要与所在地域和社区发生联系。地域和社区文化的积极因素,应当为大学校园文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文化组成。牛津和剑桥是这样,哈佛和耶鲁也是这样。例如,剑桥大学所处的剑桥(Cambridge)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距英国首都伦敦不到100千米,这个小镇有一条河流穿过,被命名为“剑河”(River Cam,也译作“康河”),早在公元前43年,古罗马士兵就驻扎在剑河边,后来还在剑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这样,河名和桥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剑桥这一地名。剑桥大学的许多地方保留着中世纪以来的风貌,到处可见几百年来不断按原样精心维修的古城建筑,许多校舍的门廊、墙壁上仍然装饰着古朴庄严的塑像和印章,高大的染色玻璃窗像一幅幅瑰丽的画面。剑桥大学的学生参与多种业余活动,其中划船是最流行的体育运动,剑桥大学各学院间经常比赛,而且剑桥大学每年都会与牛津大学举行划船比赛。剑桥这个小镇的地域特色和当地的习俗无疑成为剑桥大学校园文化重要资源。美国有许多“社区学院”更是直接为当地社区服务的,其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我国各地的高校,无论南北东西,都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博大精致的“京文化”、时尚求变的“海派文化”、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开放大气的“岭南文化”、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厚重深沉的“中原文化”、野性苍凉的“边疆文化”,都对当地的高校有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成立了大批重点为地区服务的以地区名称命名的大学和学院,这些大学和学院更应该吸取地域文化的精华来丰富校园文化,并通过服务、合作和交流,加大对周围地域的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是一种市场经济中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取向的亚文化,其功利主义色彩非常明显,看起来与校园文化似乎格格不入。其实不然,先进的企业文化也以服务社会,提倡创新为标志,其中的科学理性、求真务实精神,恰与大学的校园文化成为互补。特别是一些原行业所属高校,行业特色突出,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当发挥这一优势,继续从企业文化中吸取有益营养,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
包括笔者所在的学院,学院文化当中也渗透了中医药文化的点点滴滴。
2、校园文化建设应强调以人为本, 规范管理, 形成制度
校规校纪既是学校各种活动能够正常运转的保障, 又是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契约, 还是良好的校风形成的保证, 因而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应该把建章立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 通过制度化建设, 在全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使全校学生学习生活动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环境中, 在潜移默化中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以适应社会需要。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内容。制度文化建设应倡导“以人为本”理念。学校所制定和实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管理条例, 应当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和正常秩序, 符合教育发展规律, 符合国家最新公布实施的法律法规。高校办学应坚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科学决策、规范管理的原则, 充分发挥师生群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不断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3、全员参与原则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对组织每个成员都会产生影响。反过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组织所有成员的积极参与.特别要强调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参与。人是学校之本,只有教职员工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学校带来效益。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是通过学校内各职能部门各层次各岗位人员来实施的。因此.建立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模式,必须坚持全员参与原则。
4、运用校园网络构建新型的校园文化建设阵地
网络作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崭新载体, 它使学校校园文化从相对封闭走向全面开放。按照网络时代的要求, 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校园文化网络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 以形成良好校风为目的, 全面规划, 统筹实施。要形成校园网络体系, 构建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把学校校园网建成有吸引力的主流网站。健全网络管理的制度建设, 加强校园网和论坛的监管工作, 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规范上网行为,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要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 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富于时代特色且贴近师生生活的网上文化。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文化工作队伍, 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研究, 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 不断拓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结束语: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把顾问式的理念引入当今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就是为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好地以学校内外公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活动过程为基础、以校园文化体系为核心内容、以学校内外公众需求满足为目标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声音、一个形象进而影响学校所有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马彦周,陈慧,可持续改进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模式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7):177-179
[2]杨平,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教学与管理,2006(8):27-28
[3]易琳,房居清,试析高校校园文化的系统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113-116
[4]黄素芳,方春平,杜同仿,刘步平,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及管理模式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11):999-1000,141
[5]韦春北,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168-17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