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人格塑造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交换化、金钱化的泛市场行为不仅使整个社会陷入道德下滑的尴尬境地,而且也在加速形成一个“唯利无义”的非伦理化的社会环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使传统的道德是非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陷入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机的焦虑之中,感到“精神的流浪,心灵的漂泊”,道德信仰受到了巨大冲击,相应的也导致了公民某种程度上的道德人格滑坡甚至危机。另外,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塑造具有极强的超自然性影响也不容忽视,认为人离自然欲望与情趣越远,人就越神圣、高尚,以致宋明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荒谬的社会价值观成了一些道学家倡导的理想人格目标,从而使理想人格越来越远离“人格”,而被“神格”。
关键词:当代中国公民,道德人格,塑造,存在问题,探析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和提高。免费论文网。迄今为止,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提高了,精神文明却下降了。为什么经济水平上去了,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关系及非市场关系的扩张,导致了利益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经济领域里的传统伦理底线不断被打破,人性扭曲,腐败嚣张,卑恶上升,道德下滑。这导致了官场、商场、家庭及社会公共领域等弥漫着浓浓的铜臭味,一时间,崇尚奢侈,比阔斗富,追求享乐之风甚嚣尘上。交换化、金钱化的泛市场行为不仅使整个社会陷入道德下滑的尴尬境地,而且也在加速形成一个“唯利无义”的非伦理化的社会环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使传统的道德是非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陷入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机的焦虑之中,感到“精神的流浪,心灵的漂泊”,道德信仰受到了巨大冲击,相应的也导致了公民某种程度上的道德人格滑坡甚至危机。当然,这里所说的道德人格危机,其实是指个体道德人格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异化、扭曲的现象,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它常常由偶然的非道德行为转化为强化的、有系统的、经常的反社会系统行为。另一方面,它是个体道德意识发生分裂而导致的对道德准则的无视、蔑视或敌视。

中国当代社会的道德人格危机的主要表现为道德人格的“三失”,即传统道德人格的“失效”、现实道德人格的“失范”、理想道德人格的“失落”[1]

第一,传统道德人格的“失效”。

这是指中国传统人格中安天乐命、缺乏独立人格的依附性人格已不能适应市

[1]参见余潇枫.哲学人格[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场经济对独立性人格的要求。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保守性,缺乏独立发展的性质。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只有农耕经济才是社会繁荣、稳定、发展的基础。这种制度和观念是中国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主要根源,也形成了中国人缺乏独立性而过分依赖、保守的人格范式。而市场经济要求公民以平等主体的独立人格,自由自主地进行社会交往和活动,任何职业的选择、人才的流动、权利义务的独立承担、新型生产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确立等,都要求人们以独立的主体身份加入其中,进而成为具有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权利意识的自由平等的人格主体。市场经济强调的个人自主、平等竞争的自由自主的独立人格,意味着依附于他人和单位、组织、集体的而不

具有独立人格的依附型人格,已不能适应社会的现代化而失去生存的土壤。

第二,现实道德人格的“失范”。

这是指由于社会改革和重组带来的种种道德冲突、价值困惑而导致的普遍性

的边际人格乃至病态人格的生存状态。我国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的痼疾和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假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遗毒还未肃清;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秩序和道德规范尚未完善,刚刚从保守、依附性人格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开始获得了相对独立发展的可能性空间的人们,往往因种种规则冲突和目标无序而导致一定程度的人格“失范”。

当前,我国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有如下几方面的表现:一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泛起。比如在一项“对人的价值标志重要性的选择”的调查中,大约有10.55%的人把“金钱”当做自己的价值标志;[1]在“对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回答”中,大约有0.8%的人选择“损人以利己”。[2]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指导,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在我国逐渐滋生、

蔓延、发展,并随着一些人“一切向钱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口号的提

出,金钱的“魔力”越来越大,“金本位”逐渐取代传统的“官本位”,利己主

[1]廖申白、孙春晨.伦理新视点[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288

[2]李萍.中国道德调查[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1.13

义、拜金主义成为一些人追求的行为准则。必须看到,这两种错误思想正严重地危害着社会主义的公正和秩序,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顺利健康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经济生活,极大地阻碍了公民道德人格的发展。二是价值理想失落。比如在“对‘讲实惠’的理解”的调查中,有49.30%的被调查者对“讲实惠”的理解是“讲理想,但不脱离实际利益”,有37.93%的人认为是“少讲空洞理想,多讲实际利益”,12.77%的人认为是“不讲空洞理想,只讲实际利益”;在

“对是否有信仰的回答”中,“有信仰”的只占28.10%,明确表示没有信仰者占36.09%。[1]这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在现实生活中,部分人却忽视了理想价值的追求,结果把

自己变成“经济动物”,以至过去那种高尚的价值理想,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逐步消失。三是诚信危机严重。在“对‘诚实就意味着吃亏’的态度”的调查中,“很赞同”和“有些赞同”占50.00%,只有25.08%的人明确表示“不赞同”;对“让顾客了解商品真实情况的态度”的调查中,有50.97的被调查者把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很少或根本不重视诚实的道德价值;在“对信用重要性的理解”的调查中,有11.15%的被调查者认为“信用可有可无”,有11.78%的被调查者认为“要想办成事就不能讲信用”。[2]这主要是由于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抬头且屡禁不止,使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原则、公平原则遭到践踏,导致了本来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和人与人的经济交往出现扭曲现象。本来,诚信是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诚信,孔子就说过“民无信不立”。但现在有些人,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某些人的行为准则。这些极端错误的思想倾向,导致了不应该出现的诚信危机。四是部分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原有的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出现两种体制的交替和摩擦,经济生活中物质利益的调整和诱惑,加上我国当前的有关法规和制度尚未健全,因而产生了各种不文明、不道德现象的产生和出现,尤其是拜金主义泛起,在国家机关和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中出现了一些人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的腐败现象。虽然,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但“一泡鸡屎坏满缸”,他们的腐败影响极坏,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声誉,败坏了社会风气,引起广大人民群众强烈不满。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邀请行为中看礼貌
下一篇论文:俄罗斯白银时代的时代精神建构及特征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