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熟知很多道教上古传说,如《华阳国志》记载的“蚕丛目纵”、“杜宇化鸟”、“五丁开山”、“巫山神女”等。李白在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中,反映出了道家追求“个性解放”;但及时行乐、访道求仙中,则反映了道家消极厌世的思想。
二、巴蜀文化地浸润
李白从五岁到二十五岁的二十年里一直生活在巴山蜀水之间,他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以及浓郁的巴蜀文化特色,形成了其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巴蜀历来是一个开明之地,与荆楚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相交融(李白的诗风就与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一脉相承)。巴蜀优越休闲的文化环境,雄奇壮丽的名山大川,使蜀地文人极富浪漫情调,先后孕育了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和陈子昂等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历代四川文人的作品基本上都具有想像、夸张的特性。
巴蜀文化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影响至深。如他的山水诗中匪夷所思的想象、奇异的夸张,语出惊天地、行文迭宕回肠,让超凡的自然意象与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这些无不暗合蜀地文化的特色。李白在大匡山隐居读书的的后几年,他往来旁郡,上龙州,越剑门,登峨眉,游成渝,览尽了巴山蜀水。险峻的高山,浩淼的流水,葱郁的山林,凄鸣的鸟兽……蜀中秀美的山水深深地镌刻在了李白的记忆之中。李白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展现运动之美、力之美,如:“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在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凸显追求个性自由之意,如:“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在秀丽风光中描绘纯净的情怀,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李白巧妙地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仅描写眼中的山水,还描写心中的山水,把自然形象的理想化、个性化,充分吸收了道教文化追求个性解放,倡导“道法自然”的精华。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