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故国遗民泪偷堕”—从陈忱的诗歌探究其思想

时间:2015-10-07  作者:佚名

“故国遗民泪偷堕”—从陈忱的诗歌探究其思想
论文关键词:故国遗民泪偷堕,陈忱,诗歌,思想

陈忱生活在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的年代,他目睹了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又亲见了清军入侵时的种种暴行。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使他痛恨异族的统治,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清斗争又让他怀有复明的希望。明亡后,陈忱以明代遗民自居。他与顾炎武、归庄等人结成秘密反清组织“惊隐诗社”,还加入了东池诗社。晚年,陈忱在“穷愁潦倒”(《水浒后传》自序)的情况下,写出了寄寓深沉爱国情感的《水浒后传》。

收录陈忱诗歌的书籍,以往知道的主要有《明诗综》一首(清·朱彝尊),《明诗纪事》二十四首(清·陈田),《清诗纪事》四首(钱仲联主编),《吴兴诗存》八十九首(清·陆兴源),《浔溪诗征》一百零六首(清·周庆云),其中《浔溪诗征》收录最全。陈会明在论文《慷慨悲歌添新声——新发现的陈忱的九首诗歌》中称在东池诗集中发现收录有陈忱诗歌九首,其中有一首与《浔溪诗征》所录相同。这样,迄今发现的陈忱诗歌共一百一十四首。这些诗歌中,既有交游唱和之作,也有写景抒怀之作,更有一些直言心志之作,这些都我们探究陈忱思想提供重要依据,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既爱憎分明又思想复杂的遗民诗人。

虽然故国不再,陈忱仍满腔忠诚,在直言心志的《九歌》的第一首,他就满怀深情的写道:“呜呼我生万历时,深恩厚泽人岂知。”不忘自己何所生,何所养,正是陈忱以明代遗民自居的精神根源。身处乱世,陈忱对于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极为敏感,在诗歌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在清兵的铁蹄下,江南民众庐舍尽失,无家可归。对于遭难的人民,陈忱抱以深切的同情。在《叹燕》中,他沉痛地写道:

春归林木古兴嗟,燕语斜阳立钱沙。

休说旧时王与谢,寻常百姓亦无家。

国家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国破家亦亡,在山河破碎之时,无论豪门贵族还是寻常百姓,都遭受巨大的苦难。面对山河易主,有些人奋不顾身,保家卫国,有些人则见风使舵,明哲保身。对于那些毫无名族气节的小人,陈忱嗤之以鼻,给以无情的嘲讽:

余杭山水役精魂,末世才人眼界昏。

憔悴感恩思尚父,可怜尚父事朱温。(《阅罗隐》)

对于反抗入侵的将士,陈忱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杀敌立功:

八月关河雨雪飘,平沙一箭射双雕。

闺中莫寄寒衣至,斩却楼兰赐锦貂。(《边城曲》

看到友人吴宗潜、魏耕等不惧牺牲,加入到抗清大业中,诗人更是感叹“草泽自有真英雄”(《九歌》第七首)

对于时局,陈忱时刻关注,渴盼恢复故国。当得知郑成功、张煌言沿长江大举北伐,势如破竹,从海外攻入长江,他兴奋地唱到:

渤繲风云合,楼船蔽远天。

樯移杨子树,旗拂秣陵烟。

诸将横戈进,羁臣藉草眠。

遥瞻双阙外,正与楚烽连。

郑张联军的反攻并不是孤立的,得到其他义军的响应,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这让陈忱看到了希望,他就像当年的杜甫一样热切期待着最终的胜利。在陈忱看来,南明王朝虽退居江南,但中兴并非没有希望。然而,统治者的无能,将士的不和,加之汉奸的卖国求生,使得南明政权最终冰消瓦解。《九歌》组诗对此作了沉痛反思:

金陵王气犹茏葱,五马渡江一化龙。

中兴父老尽拭目,会有贼臣贪天功。

维扬三月染血遍,六朝佳丽随复空。

孝陵鹄集啼白昼,行人回首歌麦秀。(第三首)

江南半壁已崩裂,处小朝廷尚求活。

钱塘不至三日潮,仙霞岭上烽烟撤。

抛戈解甲谁适谋,南人颈试北人铁。

青苔白骨没野蒿,槛猿笼鸟何所逃。(第四首)

南巡万里苍梧野,一丝九鼎乱戎马。

负荆谁似廉将军,两虎相争不相下。

三军痛哭王业销,万事忽然如解瓦。

点苍山前蛮烟愁,玉蕊吹堕西风秋。(第五首)

在这三首诗中,陈忱将矛头直指阮大铖、郑芝龙那样的卖国投敌者,以及相互倾轧、各自争功的将领们,正是内部的不团结,使得原本王气葱茏的江南大地最终万事如解瓦。清政府在逐渐稳定了政权后,开始了对汉族人民的严酷统治。看到清朝统治者为了防止“通海”而实行的“迁界”政策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陈忱愤怒地追问:“海甸无宁居,谁当任其咎”(《亦颠移居浔北同天倪长文过赠》)?对于残酷的文字狱,陈忱更是喊出了“秦皇纵使多贪暴,未必当时焚结绳”(《咏史》第八首)的控诉。陈忱的社友潘圣樟、吴楚、吴宗潜等都是文字狱的受害者,他们的家人也因此遭到流放摧残,陈忱在《禽言》中对此作了饱含血泪的描绘:

泥滑滑,少妇难行愁力乏。红颜漂泊绿髩蓬,镶黄旗下兵官押。帐房野宿不敢啼,明朝相见空羞杀。姊在上洋堡,妹到宁古塔。前途砂蹟更难行,须换公靴脱罗袜。

对于妇女所遭受的折磨的描绘揭露了敌人的残暴,表达了诗人的无比愤慨。

眼见中兴无望,陈忱思想中也有消沉迷惘的一面。“浮云终日蔽,何处望长安”(《秋霖》),危难的局面让诗人感叹“所报是何国,令人心惘然”(《过报国寺》)。江山易主更让陈忱深感“欲拟报恩何处去“(《倭刀》)的迷惘。雨过天晴的春日,虽有好友相伴,诗人却想到“甲兵终未罢,事业更何成”(《春霁》)。“江头野老泣,何处避风波”(《杂感五首》一),“江湖虽自适,缯弋恐纷纭”(《孤雁》),清廷的高压统治使得文人随时有可能受到迫害,“闭门卧风雨,只此远危机”(《仲春二十四日为四十九岁初度》),也许退避才能获得暂时的安宁。“只因高处险,仍到水边来”(《九月前一日重集东池》),重集东池,诗酒唱和,也许忘记了忧愁,但“故国愁仍在”,回首兴亡,也只好“脉脉付深杯”(《南城晚眺》)。“万里尽隐晦,暂且栖心魂。跬步即遭蹶,我宁闲我门”(《雪中喜俞山人过宿》),心有余而力不足,举步难行的时代,这实为诗人的无奈之举。但是,这些消极的思想绝非陈忱精神的主导面。尽管日渐衰老,生活日趋艰辛,陈忱仍然维持着作为故国遗民的忠贞与尊严。个人的艰难困苦动摇不了诗人对祖国对君王的赤诚之心,他就像当年的屈原那样,纵然孤独,此心不改:

江头野老何所依,羊裘五月坐渔矶。

风波险绝终不顾,长鑱托命恒苦饥。

掉头岂复念妻子,怀沙哀郢知者稀。

长安弈棋多反覆,有足那肯加帝腹。(《九歌》第六首)

安危已经置之度外,家人也已无暇顾及,诗人感到痛苦的是知音的稀少。纵使如此,他也会执着无悔,心中那希望的火花也不会熄灭。“旧事已拼东逝水,鬓华不畏晚风吹”(《秋日途中即事》),“绝意仕进”、“穷饿以终”的陈忱最终殉了自己的理想。

总的来说,在陈忱的思想中,对故明的忠诚,对恢复的期望是最核心的内容。因为对故明忠诚,他痛斥侵略者的暴行,同情人民的苦难,痛恨奸小之徒的屈节投敌,批评文臣武将的不够团结。因为对恢复满怀期望,他声援一切反抗侵略的斗争,与勇于斗争者有着思想的共鸣,当恢复大业遭到挫折时,他会感到沮丧与迷茫,但绝不绝望。陈忱是有着高尚气节的爱国诗人,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大节似柴桑”,为了理想无惧无悔。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李白与王维诗歌创作差异之源初探
下一篇论文:论南国社的小剧场戏剧探索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