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化价,使营口商界陪损甚巨。如长春至茗魁商店,欠营口货款数十万两,卯期即按新定化价标准结算交款,使银炉商损失惨重,众商家敢怒而不敢言。另一方面,通过“整顿”金融,加紧日伪银行势力对银炉业的排挤和渗透。1933年11月,伪政府公布《银行法》,勒令清理私人钱庄。同年12月18日,营口县署查封了永惠兴银炉及所属6家联号,没收其资本充斥日伪银行。1934年,伪政府则下令取缔炉银,禁止流通,当时营口六家银炉共存炉银五百万两,按五两炉银作价伪币一元。比前次化价(一两八钱八分)又降低二倍多,而且还要从中提出百分之二十作为商业银行股票,强令购买,另百分之八十付给现金。这等于明目张胆地从营口商家和人民手中抢钱,使“商贾市民,穷乡僻巷妇人女子,无不同受其害。”至此,在营口金融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的营口过炉银制度,在日伪当局强制干预下被取消。
“九·一八”事变后,营口炉银业的衰落固然是日伪政府取消炉银制度的借口所在,但究其衰落之根源,则在日军之入侵,打破了炉银流通的正常环境。作为支撑和挽救营口商业的炉银制,本应在商业疲惫之时加以扶持,以图亡羊补牢,着力恢复商业繁荣。但在日伪掠夺经济政策的淫威下,炉银制度被取消,等于断去了营口商业发展的血脉,从此,营口商业仆然倒地,再无复苏之日。
综上所述,营口作为东北第一个开放口岸和繁盛一时的商贸城市,其经济属于典型的外向型商业经济,在长期对外贸易中积累下来的商业资本,成就了营口在近代商业史上的辉煌。尽管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大连、安东等港口的兴起,分流了营口作为口岸城市的功能和利益,但营口在几十年间经历数次大动荡、大风波、大挑战而依然保留有强大的商业生命力,足见其商业资本和商业文化之丰厚。正如于胥梦在《营口炉银史》中所讲:“今者宫移羽换,其地位之重要,较诸曩昔尤有提高,实为独一无二水陆商港也……盖营口有固定贸易之原则,有实在之查销区域,无论至何时代,仰给于营口者,终有非营口不足以吞吐输纳之形势。即如最近一年(1931年,作者注)以来,外城欠款之巨,论文代写银法毛荒之烈,批发商已凋零殆尽外城客畏缩不前,已失掉在先百货齐备之壮观,消灭从前接济外商之伟力。但附近城镇,以现款购选货者,仍络绎于途,小本批发商贩,均利市三倍。由此观之,营口商业之地位,实有特殊之生存能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顽强生命力的近代商城,却在日本侵略势力的疯狂掠夺和残酷打压下,城市现代化进程被拦腰斩断,最终退回到了滨海小城的半原始状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营口作为商业港城的优势在沉静半个多世纪之后再度迸发。今日营口,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一市两港依托东北腹地,大力开展对外商贸,积极发展临港工业,经济建设突飞猛进。近年来,东北镁质材料中心、东北陶瓷批发中心、能源化工中心等多个商贸、工业中心地位重又树立起来。尽管营口的中药业和茶叶生意中心地位不再,但走在营口老街上,百年前的商号门堂依旧,当年兴盛的药业、茶叶生意留下来的药铺、专家、配方、茶栈等隅踞一角,在现代化的城市里散发着浓浓的历史芳香。
参考书目:1、《营口市志》第1卷,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2 年。
2、《营口文史资料》第1、4、5、10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营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3年。
3、《近代东北城市建设史》,吴晓松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4、《“九一八”事变前后的日本与中国东北 满铁秘档选编》,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社会科学院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1年
5、朱德祥:《试论满铁前期的大连中心主义政策》 8/8 首页 上一页 6 7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