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当“文本正餐”遭遇“图像快餐”—浅析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面临的尴尬与挑战

时间:2015-05-17  作者:董珊珊

摘要:由于视觉盛宴的冲击和读图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欣赏阅读为主要方式的高校外国文学教学遭遇尴尬。“图像快餐”极大的丰富了“文本正餐”的一维化扁平化,快速的引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国外文学的整体感受力及对优秀文本的鉴赏能力,但也无形中抹煞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品味细读的空间。如何掌握二者之间的平衡和默契,将是高校外国文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论文关键词:“文本正餐”,“图像快餐”,外国文学,教学,挑战

传统的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往往是以欣赏阅读为主要方式,以史的形式介绍国别及流派文学,然后辅之以名著的赏析和精读,通过“文本正餐”使学生受益。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手段使世界名著从一维的文本变成了多维的数码,被不断的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甚至漫画、动画,语言被丰富的图像取代,内容上的深度被形式上的夸张和变形取代。各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时的把“图像快餐”运送到充满好奇心的学生面前。当“文本正餐”遭遇“图像快餐”,很多学生放弃了费时费力的传统式阅读,倾向于省时省力、便捷、轻松的“读图”式学习。在“网络时代”“赛博空间”中,他们确实另外寻觅到了通往国外文学世界的“近路”,然而错过了阅读的“大道”也等于错过了文字品味过程中的美丽风景。

一、“图像快餐”作为教学配餐的必然性

中西方文学文化上的“不可通约”,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课程时无所适从。虽然是文学上相同的题材和主题却因为国别、语言、历史背景、社会风尚等的不同造成理解的障碍。虽然教学中,教师会以生动的语言去描绘异国旖旎的风光、独特的风俗、复杂的宗教信仰、赤裸的情感表白方式等,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仍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能全面感性的掌握。所以不可否认外国文学比其他学科更需要丰富形象的资料来填补文化差异的鸿沟,于是名著电影、名剧动画、名家漫画等“图像快餐”应运而生。

“电影艺术乃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文学、表演、导演、雕塑、绘画、建筑、音乐、舞蹈、武术、杂技、戏剧诸元素之集大成,通过摄影电脑成像与剪辑、映现手段,把叙事性的时间艺术同呈现性的空间艺术熔于一炉的视听结合、时空复合的动态造型艺术。”[1]它在给人们带来一种视听享受的同时,更从高度综合的角度对生活做出反映,把一个富有艺术的真实世界的情景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

影视资料通过直接、丰富的视觉听觉冲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国名著电影能在两个小时的时间中,通过画面浓缩时间跨度很大,牵涉面多得主题和事件。把原著中历时的故事转变成共时的冲突,把时间上的缓慢转变成紧凑的蒙太奇情节。这样既能强化故事逻辑,还可以节约时间。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得更多地信息量,激发对外国文学学习的兴趣。比如影视作品《安娜》对多线索、多人物进行简单有效的安排,既省略了拖沓的枝节,又突出了主题故事。BBC莎士比亚系列动画片都是将故事压缩到二十分钟左右,莎翁的几十部作品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了解清楚。Discovery的《耶稣转》、《佛陀传》、《彼得大帝》等作品亦史亦教,以个人的经历陈述宏大的历史,全面地展示了时代背景,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

名著图像影视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外国文化。比如风光、服饰、地理、风俗、礼仪、习惯、举止等一系列感性画面。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接受,将不可触摸的“想象物”置换成可感知的的场景事件。教学中口头难以完全尽述的“个人主义”、“英雄”、“荣誉”、“爱情”、“理性”等深奥观念通过一些影视可以完全传输。比如电影《特洛伊》展示了希腊英雄的悲剧意识;《勇敢的心》表现了自由和英雄感的精髓;《罗密欧与朱丽叶》演绎了千古爱情绝唱。

一些图像作品还展现了西方风俗信仰习惯。在讲到哥特式风格时可以播放《断头谷》、《僵尸新娘》等电影,阴森恐怖的气氛,古怪玄妙的对话让学生身临其境。《埃及王子》中的坚定的宗教信仰;《简爱》中的维多利亚式的风尚;《巴黎春梦》中宫廷生活;《海上钢琴师》中的绅士风度等都可以从某个侧面显示西方文明中的文化特质。《七封印》等电影中的表现手法,“摒弃了常规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大量使用意识流的手法,以梦幻、幻觉、自由联想、回忆等各种不同的意识层面的呈现。”[2]这样的影视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意识流流派、新小说流派和荒诞派的风格。同时,电影中的服饰、建筑、礼仪、音乐、日常交往方式等知识原点可以潜移默化。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电影中可以完美地体现。

“图像快餐”还能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影视是“科技、传播与艺术性的联姻,是通俗文化、教育与娱乐性的互渗;在传播中不断输送新思想,新知识,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3]通过这种方式将被动的知识接受变为主动的情感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全方位接触西方的文化。影视文化的心理亲和力与传统的强制性灌输相比,更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优秀的影视文化能够在内容上、精神上完成对人的塑造;引导人们追求智慧、内化道德信念、树立人生理想、珍视有限生命。《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坚强和自立彰显了女性主义思想;《托尔斯泰》让我们领会一个高尚的灵魂,一个伟大的心灵。

随着社会多元化,简单知识结构无法适应当今教学需求。扩大知识面,使受教者越来越博学,“通才”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名著影视是“参与性反映”(participatory responses)[4],也是最有效最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本雅明曾经忧虑的宣告机械复制时代即“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本艺术形式可能会悄然消失,原创作品的“韵味”蒸发,逐渐被新兴的电子传媒、影像艺术所替代。马克·吐温曾经调侃的说:“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这种轻视阅读的现象在外国文学课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面临时代大潮的冲击,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将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到“图像时代”。所以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图像快餐”必然存在也必须存在。它有利有弊,关键是看如何去运用和驾驭,作为配餐它至关重要,可以激发学生良好的“食欲”和征服欲,能更直观、更感性的呈现异国信息。但是不能忘记,文本阅读和鉴赏才是教学中的“正餐”。

二、“文本正餐”作为教学主要手段的必要性

外国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外国文学老师不能为了追求快速直接的信息传输,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自主研讨的培养。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是人类精神的宝库。通过给学生补充“文本正餐”,可以强化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创造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其他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图像快餐”所使用的旁白、对话和文学作品相比,突出了口语化和语境化,没有文学中语言那样优美。为了节省时间,使冲突更清晰,影视作品要删节情节和人物。人生感悟、心理变化过程等也很难通过数码表达。导演和演员的固定形象和表演模式也会形成“角色霸权”,使学生大脑产生惰性,弱化了学生的想象。

此外名著改编成影视,都会被重新解读,甚至是颠覆式的再创造。“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导演和演员会形成不同于作者的思想和表现方式,从而修改文本中形象。像电影《特洛伊》对爱情的突出描写;《红与黑》中的俄罗斯文化背景和《浮士德》中的表现主义因素等,都远离了原著,使学生曲解误读。因此名著影视的利用只是外国文学课程的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依赖。只有坚持以阅读鉴赏为主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细细品味文字的美,形成独特的感受和审美。

“图像快餐”最大的遗憾就在于光影的快速更替造成眼球和大脑的极度闪烁,却忽视了艺术之美、人文之美的长期留存和对心灵的震撼。“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5]如果教学方式被“图像快餐”完全取代,学生只为满足于视觉影像的刺激和对异国风情猎奇心理,却忽视了从优秀作家作品的人性之美和道德魅力汲取营养,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然要以文本为载体,突显大师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莫里哀为追求人生理想而放弃优越的生活,虽入狱也终身不悔;狄更斯困境中自强不息,以博大的胸怀终生关注小人物命运;托尔斯泰舍弃万贯家产,为俄国人民的出路和幸福积极探索等,这些深层的意蕴是“图像快餐”所不能给予的。

不能否认,外国文学教学在当今“读图时代”到来的大环境下,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当的为学生“加餐”否则学生将失去有效学习外国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宝贵机会。但是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培养和完美人性和道德的激励,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自主的阅读鉴赏实践,离不开“文本正餐”的滋养和教师课堂语言的引导和启发。

“快餐”时代,人们的生活可以变的快捷、便利、时尚、精巧,可是教学却来不得半点松懈和麻痹。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遭遇“图像快餐”和“文本正餐”的冲突时,师生都应该本着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的态度摆正两者之间的位置,积极的面对挑战。“图像快餐”只能是教学配餐,适时的为教学添加“调味”,丰富课堂内容,补充语言文字不能深入的想象空间,它不能喧宾夺主,替代传统的讲解、阅读和文字鉴赏这种看似过时却不可或缺、弥足重要的“文本正餐”。

参考文献:
[1]潘秀通、万丽玲.电影艺术新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5.
[2]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9.
[3]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M].学林出版社,2003:187-195.
[4]大卫·鲍德韦尔.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M].麦永雄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35.
[5]皱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教育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冲突到融合—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作品解读
下一篇论文:导入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