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导入法,历史教学,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激发兴趣就是要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那么历史教学如何在开篇中就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这就有赖于导入法,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导入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不拘一格,因课利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历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完成历史教学任务。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导入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之效呢?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疑是思考的起点,是求知的钥匙,也是探索的动力。古人云:“学始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开篇就给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带着探索的欲望去学习本课。这就好比开启了学生的发动机一样,使他们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自觉、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如教学《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其中第一幅展示的就是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你知道林则徐为什么要当众销毁鸦片?历史上为什么将英国第一次对华侵略战争称为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几个疑问一下子就能够吸收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又如讲《辛亥革命》一课时,可以这样设问:“每年国庆节期间,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都矗立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人们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语,很快就激起学生想要了解孙中山为何是一个伟人的欲望。
设疑导入应该注意设计上要精心准备,设计问题有梯度、可开掘、互动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诗词、对联导入
诗词、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在教学之始,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诗词、对联导入新课,就可以渲染情景,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讲述《秦的统一》一课时,引用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的秦王气势恢弘,英雄盖世,视六国为无物。那么诗中的秦王是谁?他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他为什么又能被明代思想家李贽称为:“千古一帝呢?”进入新课。又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可用光绪帝的一幅对联:“此日满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从对联中的“此公是谁?”“为何能壮我军威”导入。
三、复习导入
这是新课导入最常用的方法,即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用已知知识做铺垫,有利于知识的衔接,能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进入未知的境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的兴趣,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如学习《唐代中外交流》这一课,我们可以回顾“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让学生知道唐朝是一个强盛的、对外开明的、开放的朝代。那么唐代的对外开明、开放又表现在哪里呢?导入本课。
四、历史遗迹、遗物导入
此法有利于将生活中的事物引入课堂,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历史的影子。比如在上《汉朝的中外交流》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我们现在经常吃到的葡萄、核桃、首蓿、胡萝卜、芝麻等,都是从西域传来的,而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是在西汉开通的。那么西域究竟在哪里?是谁开辟了中原和西域交往的道路?闻名于世界的丝绸之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比如学习“唐代的边疆各族”可以利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市门前的唐蕃会盟碑这一历史遗迹导入。
五、成语故事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时机,利用成语故事导入,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移到有意注意上来。激发学生追问历史来龙去脉的兴趣。如《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这一课可引入“卧薪尝胆”、“三家分晋”、“纸上谈兵”等成语故事。当然了所利用的成语故事应该与本课有相关性和具有一定的兴趣性,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六、歌曲导入
此法可以把歌曲与历史结合起来,起到烘托气氛之效,使学生从中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历史震撼,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寻求新的知识。
如在上《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时,可以利用《美丽的阿美利加》,在轻松一刻把我们带回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年代。展现周恩来同志的外交风采和睿智。
又如在讲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以利用《九一八小调》这一流行于当时全国各地的小调。把我们带回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全国各界群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怒潮的火红的年代。
总之,历史教学如何导入新课,也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六种方法,各种方法之问可以相互融合、交叉使用,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什么样的导入法,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生本课的热情和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把历史课讲深、讲透、讲活。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八年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