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领袖胸怀家国,但他们并非无所不能的孤胆英雄,他们的威望和成就,是由无数的同盟会成员鼎力相助,甚至是用热血和生命换取的,于是出现了林觉民等一干革命烈士,由此也形成了全剧的一个煽情点,这样的处理方式更加客观地再现了历史,使得革命领袖的形象笼罩了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种悲剧性的设置,与伟人塑造构成对比。这样构成了该片又一种审美权重。
同样具有悲剧意味的是清皇室,苦命的隆裕太后,脚底下一大帮子老老小小的皇室余孽,还有个整天就知道玩玩闹闹的溥仪小皇帝,倒也着实不容易。在对代表这腐朽恶势力的清廷的表现上,影片构造了模式化的二元对立,即大清是腐败的,是坏的,而革命者是鲜活的,情感是积极的,情绪是向上的。这样的表现在增强冲突方面比较起作用。但偏偏在这样的对立中,该片又设置一场喜感极强的桥段:首义成功,清廷派海军镇压,此时刚刚被强推为都督的黎元洪发挥他过硬的军事能力和心理战术谋略,于翻手间清海军吓得逃之夭夭。这一正一反,一英雄一草包的表现方式倒给影片平添了些许趣味性。此又一审美权重。
该片在处理各种势力派别的手法上,剔除了以往太过严肃、刻板的模式,重新构建了自己的一套电影路数,使得主旋律电影增强了可看性,并且在内容的处理上多了一份对待历史的清醒与淡然。
总之,真正的艺术绝不是一种迎合,应该是引导,尤其是一直以来有着宣教职责的主旋律电影,应该站在较高的视点去引导观众的欣赏品味,价值取向,影响人们感受生活的方式,应该具有超前意识。田壮壮说过“我的电影是给21世纪的人看的”,这该是我们共有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2 主编:刘书亮.《电影艺术与技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 姜敏.怎样欣赏电影——电影审美系列讲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1990.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