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辛亥革命:众语喧哗时代的平民化“交响乐”_叙事视角-论文网

时间:2015-03-18  作者:王淑娅
以前认为绝对不可能的,如今都堂而皇之地搬上了大荧幕,所以笔者认为这部电影观众之所以看着开心,也许正在乎“美妙产生于禁忌”这一点。

二、叙事视角——以小见大

这种近代历史事件题材的电影,我国电影基本是正史正谈,历来呈现给观众的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态,电影着重点就在历史事件本身,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尽皆采用大视点来结构电影,目的在于普及历史,因为创作者更期待观影者深刻了解历史本身;而国外电影则以个体和单独事件的叙述角度,侧面审视历史事件,是以小见大,以个体统观历史的方式,这样的叙事视角往往更容易让观众接近影片主旨,更能为观众从内心认可和接受。像《辛德拉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而这种小视点电影则在于对历史的拓展和反思,因为创作者已经默认观影者有足够的历史认识与判断力。两者叙事的视点差异显而易见,艺术价值也是千差万别。

反观我国历史上的此类影片,往往多是求多,求全,求大,所以总是给人洋葱白雪、曲高和寡的感觉,而本片则一改这种叙事方式,导演站在了普通观众的立场,用貌似不够宏大的视角,叙述了一段重要的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是一部值得尊敬的电影,影片主题可以总结为信仰和牺牲,包括利益和生命的牺牲,这都是值得人们去尊重和向往的境界。在这个大主题之下塑造了在革命的斗争中,为理想和信念而倒下的众多志士仁人,该片在选材上,没有过于求大,而是追求细节设置的出彩。

该片在叙事细节上的处理上,可圈可点,片中有多处有趣的桥段,尤其在表现清皇室和袁世凯的段落中,常常会出现有趣的对话和动作。袁世凯一个大屁股坐在盘子上在有趣的同时,将其性格以及对待革命之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趣味说到底多半是讽刺甚或是同情在里面。黎元洪意料之外的“出山仪式”,诙谐风趣。又如停战协商的情节上,影片利用袁世凯的丰盛飨宴和孙中山的粗茶淡饭作平行对比来拉开彼此的道德价值。而通过三次特写袁世凯手中把玩的棕白二色核桃,暗喻袁世凯将清政府与革命派玩弄于鼓掌之中,坐享渔翁之利。对于这种带有趣味性的小桥段还是值得认可的,避免了主旋律电影一板一眼的正襟危坐,多些活气对电影对观众也是好事情。

人物设置上,以一个可以统领全片并让观众有代入感的人物黄兴的命运作为情绪-情节线索。短小的片段,细腻的情节,使得人物的情感表达一气连贯,可惜本来黄兴和徐宗汉之间有一条相对完整的感情线,他俩这条感情线可以很有层次的,但由于内容删减的原因,表述略显残缺。

而且,如此庞大的历史事件,确实无法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说清楚,再加上,战争戏以及情感戏这两大卖点又占据了一定的片长,留给“历史”的胶片并不长,因此涉及到孙文、黄兴等主角的剧情是能删就删,和主人公无关但可能有用的剧情则能少说就少说。这直接后果就是,影片中各段剧情的过场方式,采用了历史题材最常规的字幕介绍方式,真可谓“片头字幕抖一抖抖出了电影,片中字幕走一走走出了剧情,片尾字幕吼一吼吼出了关键”。因此,美中不足,配角的出场给人以走马灯的感觉。

所以即使是电影创作水平比较高的西方国家一般也不拍这种历史人物群像电影,就是拍的话也会埋一条小人物的线索,并适当关照平民视角来迎合观众的接受,否则就只见英雄不见人物了。

而对于年轻人来讲,历史事件本身于他们可能过于苍白,但是电影中每个人物的故事却是触手可及的,他们对于理想和信念的那种执着也是共通的。尤其是当由自己的偶像去演绎那些历史人物时,无论是《与妻书》的林觉民(胡歌扮演),还是孤胆英雄的实干派黄兴(成龙扮演)等等,当年轻人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相信他们那种为了某种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家舍业牺牲生命的行为,都会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荡良久吧,虽然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并非相同。这都是把大事件分解成若干人物的小片段,以每个小故事、小桥段来打动观众的处理方式带来的效果。

所以笔者认为张黎导演的《辛亥革命》旨在透过个体的历史事件去让观众更多的在感受人物,及人物背后的社会环境。我国的主旋律电影开始学着用平民化的视角,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尽可能客观地看待过去,回归历史,无疑是一种进步。

三、审美权重——多元均衡

在构成审美感受的诸多因素中每一种因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这就是审美的权重律。其含义是,审美因素的多元化、指标化和加权处理。多元化是指人的审美感受对对象的要求是多维度的。指标化是指每一个维度都有量化程度的指标,表示每一项目的重要程度。所谓加权,是指对对象的总体评价是经过综合均衡处理的结果。

本片中对于各种势力的处理方式,就体现了审美权重律。传统的主旋律电影在审美权重这个领域往往是失衡的,正义的一派永远做什么都是对的,做什么都是好的,做什么都是值得推崇的,邪恶的一派永远都不能抬起头做人,似乎因为立场的不同,就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但这样的情况在《辛亥革命》中是不存在的。下面笔者列举几个该片在审美权重角度的均衡化处理。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谢枋得《叠山集》版本源流考_流传-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曹丕、曹植诗歌比较—兼论二曹诗史地位的形成_原因探究-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