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文学史中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是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代表”。他的《女神》开创了五·四以来新诗的风尚,并且后期的郭沫若一直领导着抗日救亡文化宣传工作和文化界爱国统一战线的工作。解放区文艺作品中,应该数赵树理的成就最高,他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成为特定年代里,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夏志清称赵树理早期的小说即便把“滑稽语调”和他的口语化都算上也几乎找不出任何优点来,并且认为《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实在是糟不堪言”“蠢笨及小丑式的语言”,我们进行深层思考之后发现,夏志清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由于赵树理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戴上了政治的帽子,那么这些作品在夏的眼里就很难得到我们常人所公允的评价。
夏志清在对中国现代小说家的分析评论中,他极力称赞的人有四个,他认为这四个人凭借着自己特有的才华与风格和他们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探索,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张爱玲、张天翼、钱钟书、沈从文从客观上看,他们能够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夏志清先生用新批评的视野去审视与考察是分不开的,他对小说史贡献当然是功不可没的,他所体现的是以写实主义为基础的人文主义精神,吸收了十九世纪传统小说理论,并渗进了本世纪文学理论的精华,推崇文学本身的美学素养及修辞精髓是他写这部小说史的宗旨。综观夏志清全书在评论作家作品的时候,往往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并且结合西方文学理论,将各个时期作家联系起来,纵横交错,使读者对整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正如作者在他的专著结论时所言:“一部文学史,如果要写得有价值,得有其独到之处,不能因政治或宗教的立场而有任何偏差,我所用的批评标准,全以作品的文学价值为原则。”然而他对鲁迅、矛盾、老舍、巴金等人的作品评价时,存在着巨大偏见。尽管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莱特,但是完全脱离了社会历史现状,难免会陷入主观主义的泥沼。
古时“文以载道”多受批判,但“道”绝对是不可以被抹杀的,关键是要看如何处理载道和审美的关系。一方面“道”不恶文,另一方面又要有着美的体验,只有将二者很好的结合才能构成和谐的人文精神。我们不能仅仅凭借着个人的审美观去衡量整个社会的历史现状,而应该去比较、辨析、去粗取精。在充分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状况之后,关注作品本身,将审美与载道二者相结合,才能给予作品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注释:
①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②夏志清.《文学的前途》[M].三联书店,2002年,第46页。
③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2页。
④夏志清.《新文学的传统》[M].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71页。
⑤⑥夏志清.《人的文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7,96页。
⑦鲁迅.《鲁迅杂文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19页。
⑧赵笑杰.《郭沫若集——大家小集》[M].花城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⑨赵立敏,薛祖辉.《从中国文论中的“道”和“美”关系之流变看人文精神的构建》[J].《怀化学院学报》,2007(3)第90-91页。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