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人与文化:一个独特的文化审美视角_张炜

时间:2012-09-13  作者:佚名

论文导读::比如沈从文与张炜。沈从文和张炜都有着从乡村到都市的刻骨铭心的经历。
论文关键词:文化审美视角,沈从文,张炜
 

同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一样,文学的历史也往往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在那些具有共同审美追求的作家笔下,比如沈从文与张炜。他们都有着“多产作家”、“文体作家”、“乡土作家”的共同称誉,在拓垦地域性文化、营建各自的“湘西世界”和“登州海角”时表现出相近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一、城乡文化间的凝神观照

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沈从文和张炜都有着从乡村到都市的刻骨铭心的经历。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如愿来到大城市之后,却没有像众多作家那样时刻准备听从时代的召唤,而是专注于时代潮流冲击圈外的文化层面的审美观照。他们立足于历史文化的高度,以忧虑的目光注视着都市文明的历史进程,并以此与“湘西”、“登州”进行比照,在现代文明的面纱下揭示出人生的悲剧,在荒山僻野的乡土世界索求人性的复归,从而借助乡土文化来批判城市文明。表现在沈从文那里,观照目光就始终没有离开酉水流域边城山村里那“优美张炜,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以及都市上流社会的毫无血性、毫无生命活力,从而构成了其创作中两条基本题材线索的交叉——都市人生与乡土回忆[2]。无独有偶,张炜的作品中也传达着这样一种信息:他厌倦都市街巷的拥挤、嘈杂和喧嚣,眷恋乡土自然,钟情于质朴、宁静、美丽的田园生活。“人们早已厌倦嘈杂的、充满烟尘的都市街巷,渴望到田野河边,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3]也展示了代表农业文明的“田园” 、“野地”和代表现代文明的都市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形成了与沈从文相似的审美追求。

沈从文与张炜虽然同样寄情乡土、对现代文明持否定、批判态度,但沈从文更侧重于从反自然的人性角度来反思现代都市文明的弊端。认为现代都市人远离自然,过于追求私利,其人性萎靡、困顿皆是由于违背自然所成,其生活是一种反自然的异化状态。张炜抨击现代文明的矛头,则直接指向现代文明对自然的掠夺和蹂躏以及由此带来的世道人心的毁坏。他认为,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是以破坏自然和掠夺他人为代价的。现代文明把人的欲望充分地煽动起来,使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处于敌对状态。他说:“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片面追求全球性的现代化只能是一场使我们这个世界加速毁灭的疯狂的欲望行动。我们反对现存的现代性内容,是因为我们要追求人类生存的真正智慧,遏制追逐财富的无限欲望,引导人类的理性思维,以抵达物质与精神、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幸福。”[4]因而张炜更侧重于从批判人对自然无节制的开发、掠夺这一现代生态学的视角,抨击现代文明的弊端。

若把他们纳入现代生态学的视野来蠡测,我们还会发现这两位作家的作品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尊重自然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推崇自然、健康、富有人性的精神价值的生态理念。他们在对文明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关系的思索上,表现出类似的价值取向。对现代文明他们均持一种本能的厌恶和憎恨态度,相反,则认同自然的价值与崇尚自然的人性;他们对物质主义都采取了一种激进地反抗与抨击的态度张炜,而推崇纯洁、质朴的精神cssci期刊目录。对自然价值及精神价值的提升也正是现代生态学所倡议的基本立场。

现代生态学的一个基本主张即为强调自然的价值以纠正现代性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弊端,沈从文和张炜的作品则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现代生态学的核心理念。沈从文小说精神结构的核心就是以自然作为抨击都市文明的尺度,从而建立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贯穿于沈从文创作中的是对自然人性的追寻和探索。张炜同样认同自然价值,反对现代文明对自然所采取的疏离、掠夺的态度,以及所造成的人性堕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并呼吁建立一种体现自然法则诸如“理想、信仰、纯洁、善良、正义、勇敢”等精神力量的精神生态。但由于处于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沈从文和张炜审视自然的视角又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沈从文对湘西自然风物的认同更多带有中国古代文人寄情于自然山水的雅士情结,而张炜则试图“构筑一种新的生命伦理,倡导万物之间的和谐和相互关爱,”[5]具备了比较自觉的生态意识。再者,沈从文更侧重于从抽象的层面上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张炜还具体展示了现代文明所给人们带来的生态危机,揭示了人们物欲膨胀之后没有节制的一味开发、掠夺自然必然会遭到自然报复这一深刻的生态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炜的思想与生态美学的主张更接近。

二、认同危机与重构民族灵魂的热望

面对传统价值观遭到破坏,生活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日益丧失人文主义精神品格而走向异化、堕落的现状,沈从文和张炜都在思索如何进行精神或道德重建的问题。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加之二人人生经历的不同,他们重构民族文化人格的理想,又表现出了某些本质的差异。沈从文把培养理想的人性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秉承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他把理想的文化人格定位于“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在湘西特殊的地域文化中又提炼出“勇敢、雄强、素朴、踏实”的湘西性格,作为重铸中华民族品格的因子。但是,张炜除受边远地区民间文化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由于身处市场经济在中国全面展开的社会转型期,亲眼目睹了现代社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全面溃败,真切感受了人类征服与无视大自然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因而提倡一种体现了“理想、信仰、纯洁、高尚、正义、勇敢”等精神力量的理想道德范式,更强调人类摆脱、超越动物性欲求的道德升华。《家族》中张炜笔下的理想人物都是以道德的高尚和精神的纯洁为显著的性格标记的。《柏慧》则以“思想随笔”的方式阐扬了爱、善良、仁慈等具有公理和伦理意味的价值观与人生信念。《九月寓言》里人们身上都展现出了人在苦难面前所激发出来的生命强力,代表着一种人类生命的辉煌,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理想、信仰、纯洁、正义、勇敢”等精神品格。这都体现了张炜试图把昨天和今天联系起来,用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张炜,执着而又热烈地走向明天,创造出更新更理想的中华民族文化,这既是张炜的宽阔视野, 也是他超越了沈从文之处。

综上所述,不论是沈从文还是张炜,他们以“乡下人”的眼光对民族文化的审视,以及所表现的作家文学世界的独特性,都足以说明他们是真正属于本土的、民族的,更不乏以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忧患精神关注着民族命运的走向;与其说他们是出于对湘西、登州故土的眷恋和偏爱,倒不如说是倾注着对民族文化心理、人类文明前景的关注与思考。正是在这一点上,作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与张炜的追求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着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与意义。

[1]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沈从文选集(第5卷)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31.

[2] 凌宇. 沈从文选集编后记[A].沈从文选集(第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405.

[3] 张炜.为了那片可爱的绿色[A].江城,1984(3).

[4] 张炜、王光东.张炜王光东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45.

[5]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63.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寻找失去的家园——试析《紫颜色》中非裔美国人对于传统的追寻
下一篇论文:人性悲剧的永远追问—浅论铁凝小说《永远有多远》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