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下的“道”、“德”探源_关系-论文网

时间:2014-12-06  作者:薛江谋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首者,行所达也”指人通过行达到的一定地点的道路。“行”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行,人之初趋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止”曰:“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止为人足之称”。可见,“止”即是“人的脚”(脚是人的下基),脚又是用于“行”(《说文》中行“为人之初趋”)的,所以“行”又总是有方向,有目的。这也正合《说文解字》中“道,所行道也”之义。可见“道”的原始含义即是人走的道路。

成于殷周的《诗经》中4次提到“道”,均是指具体的道路,可见殷周时期“道”观念还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尚书》中的“道”观念涵义就有所丰富了。主要有四种含义:①道为皇天之道;②道为王道;③道为规则;④道为方法。可见虽然“道”仍是一个名词概念,但是已经含有了抽象的意味,已经具有了抽象理论思维的萌芽。

成书于春秋后期的《左传》《国语》中,“道”的使用就分为天道和人道,涵盖的内容涉及到自然与社会,跟之前的“道”观念的涵义相比,不仅是在抽象程度和概括程度上更上了一层,而且内涵也进一步扩展和丰富。《左传》中记载郑国裨灶根据天文现象的变异预言将有火灾,子产批评裨灶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可见不仅出现了天道和人道的区分,而且对对其认识也比较深刻。

随后的“道”观念在诸子百家思想时期极大发展,各家各派都在探究“道”,都在论说自己对“道”的理解。一部中国哲学史,也可以说就是一部探求“道”的精神史。

三、“德”观念与“道”观念的关系

作为文化观念“德”观念的出现早于“道”观念。从原始语义上来分析“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而“道”观念的原始意义是所行的道路,也是一种普遍的观念。可见,“德”观念同“道”观念在其产生的初始意义上,就有一种成长为普遍性的趋向,都具有成为普遍观念的可能性,这是它们最终走向抽象范畴的一个前提。

从字义上来考察,“道”从行从首,而“德”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谓:“从行”,即使单从字形上看“德”也是从彳从十目从一从心。这都说明了“道”和“德”都与“行”有关。“道”从首从行,点明了人在“行”时,要时时抬头,或“仰首”“向外”,以“观察”或“体会”那高高在上的“天”或“天意”,从而保证天命得以践履;“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点明了“德”之行首先乃是有“心”之“行”(即有意识之行),应该时时注意问“心”,注意“向内”求索,注意“向内”反观,反观自己的“行”是否是出自“内心”对“天”或“天命”的洞察。可见,“德”观念和“道”观念都与“行”有关。但“德”比“道”更倾向于关照人的内心,把目光引向人自身。也就是说相比起“道”观念,“德”观念更具体,距离人更近。

作为文化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德”观念逐渐成为“道”观念的体现。如《国语·晋语》中载,晋厉公六年,范文子率晋军在鄢陵打败楚军后,针对晋厉公的“无德而功烈”,说:“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吾庸知天下之不授晋且以劝荆乎?”天道是没有偏私,只把福命授给有德的人。修德是得福的基础和条件。可见,通过“德”这一中间环节把天道和人道联系起来,使天道既有客观属性又有人格属性。从没有偏私这方面说,天道客观公正;从能够授命这方面说,天道又有主观意志。天道能够授命夺命,令人畏惧。可见,天道的得以体现就是通过“德”。

《左传》、《国语》中所谓“德”,就是忠信卑让这些人道原则。“忠,德之至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左传·文公元年》)能恪守礼仪、忠信、卑让的人道原则,便是有德之人,可以得到天道的授命和赏赐。反之,便是无德之人,不仅不会得到天道的授命,而且会遭到天道的惩罚。

笔者认为,虽然“德”观念作为独立的范畴,在西周被广泛的使用并极度发达,但是这种“德”观念的使用总是与宗教的天命观相结合,“以德配天”即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可是到春秋后期,随着天命观的不断遭到怀疑,“天”的神学观念也不断的被怀疑和剔除,逐渐向自然天道观转化,与之相配的“德”也也便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德”逐渐成了“道”的体现。于是,“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则是“道”在个体身上的凝结和体现,“德”和“道”的关系套用柏拉图的话说是“分享”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月映万川”即“一切水月映一月,一月摄一切水月”。“道”成为统一的,普遍的,而“德”是个别的、分殊的,“道”与“德”是一种普遍与特殊、个别与一般、内在与外在的关系。

最早将“道”和“德”连用,见于《易传》及《荀子》。《周易·系辞》中也是道、德分言,惟《说卦》云:“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这里“阴阳”、“刚柔”虽然是连着用的但表达的是两个词意,所以“道德”在这里也应是两词并举。《荀子》中:“故学止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劝学中》又云:“言道德之求不二后王。”这些道德连用,可能本指道与德,连用成为一词。汉代以后道德成为常用的名词。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至情至性者的乱世悲歌—— 陶渊明诗歌思想内容分析_生命-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元杂剧中的“抢妻”现象及其文化阐释_文化冲突-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