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n和Levison[⑥]于1987年提出了面子理论。他们把“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者增强。他们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小消极面子则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绝大多数的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而礼貌的会话功能就在于保护面子,降低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程度。中国的“面子”是积极面子,指的是威望和地位,所以中国人喜欢得到肯定和支持,而批评或者不一致意见会使得面子收到威胁。如果夺人脸面的话很有可能会引起冲突,破坏和谐。
4.2 谦虚观念
在上文分析中,纳谏之类的语句仅仅出现在中文序言中,德文中则从未出现过。这一差别与中西方的谦虚观念有关。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谦虚的美德。儒家思想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任何人都没有能够骄傲的资本。正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任何一个人,即使在某个领域的造诣非常深厚,但是永远达不到彻底精通的境界,因为“学海无涯”,知识的海洋是一片汪洋大海,不管哪个大家即便阅历无数,境界很高篇章类型,都不能趾高气昂。所以,在序言中就会出现诸如“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之类的谦语。而这在西方人眼中是难以理解的。他们可能认为,如果你没有认真检查本出版刊物,为何还要出这本书,这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吗?其实,中国人的纳谏之词只不过是礼貌的体现而已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西方人注重强调对上帝谦卑,但同时也主张个性张扬,即毫不掩饰地展现自己,而不是压抑自己。在跨文化中表现出强烈的肯定和突出自我的色彩。
不过,有一点指的指出的是:在这些文章中,纳谏出现的频率并非很高。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这写书的作者大多是研究英美对比语言学的作者,他们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西方影响,出现西化;二是可能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碰撞日益频繁,可能纳谏的中国传统已经逐渐地在消失。本文只进行共时研究,对此未纵向探析,这一假设有待进一步对比分析。
4.3 法律观念
德汉序言第三点差异很好地体现了德国人和中国人在法律意识方面的差异。虽然都是法律声明,德文序的编者所做的声明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利用法律来保障自身权利,避免承担额外法律义务。而中文序中则是编者违背法律规定之后所做的声明。编者出版论文集时,未联系到个别作者,也就是说个别论文是在没有经过作者的同意和许可的情况下出版的[⑦]。可见,德国人法律意识或观念比较强。法律意识的差别可以追溯到各自的法律史上。早在十九世纪末,德意志帝国时期就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比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民诉法和刑诉法等,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大家习惯了在法制环境下生活,将法律作为维护个人权利的工具,必然逐渐形成比较深层次的法律意识。而在中国,虽然法律历史也很悠久,有法却不是法治,清律中族刑连坐制的存在足以说明,当时还没有法治意义上的法律。另外,中国人对于法律的认识,更多的是犯罪和刑罚方面,没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当然,这一情况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变。中国人也慢慢开始了维权之路,懂得要借助法律来保护自身的权利不受侵害。此外篇章类型,中国人忍耐、和平和保守的性格,是一种“消极的品性,它们显露出一种静止而消极的力量”[⑧]。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如果对自己没有带来大的损失,一般采取不追究的态度。过分较真,反倒让人觉得自己不够度量。中国人判断是非的标准,并不是单纯以法律为准绳,“法不容情”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法律不外乎人情”,中国人在潜意识里是把法律和人情参杂融合在一起。中国人讲究合情合理,重视人情这一点,所带来的不良效果就是“中华民族整个地不相信任何法制纪律,因为法制纪律,即为一种机械,总是不近人情的,而中华民族厌恶一切不近人情的东西”[⑨]。
4.结语
本文只是浅显地从质上对比分析语言学领域的中德序言,进而深层文化次探析,解释差异。若要系统地比较中德序言的跨文化性,需要较大的语料库,同时还要将研究领域扩展,才能全面地分析中德文化差异在序言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Sternkopf, Jochen: Vorwort und Rezension: NaheTextsorten für eineferne Interaktion. In: Hartwig Kalverk?mper, Klaus-Dieter Baumann (Hrsg.):Fachliche Textsorten. Komponenten-Relation-Strategien. Tübingen: Narr, 468-477
2.Timm, Christian 1996 : Das Vorwort- eine'Textsorte- in -Relation'. In: Hartwig Kalverk?mper, Klaus-DieterBaumann (Hrsg.): Fachliche Textsorten. Komponenten-Relation-Strategien. Tübingen: Narr, 458-467
3.Yin Lanlan 1999: InterkulturelleArgumentationsanalyse. Franktfurt a.M.: Lang ( =Werkstattreihe Deutsch alsFremdsprache; Bd. 65)
4.Zhao Jin; Antje Stork 2009: Schweigsamechinesische Seminarteilnehmer: Angst vor Gesichtverlust? In: Deutschals Fremdsprache 36, 2, 31-49
5.'Politeness theory'. In: Wiki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iteness_theory,2011-09-01
6.葛里格·尼思2004:《解读德国人》,张晓楠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7.林大津1996:《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8.林语堂1998:《吾国与吾民》,北京:宝文堂书店
9.刘辰诞1985:《教学篇章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0.叶士朋1998:《欧洲法学史导论》,吕平义,苏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