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中德序言的跨文化分析_篇章类型

时间:2012-08-22  作者:曾移红

论文导读::序言已是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林大津[②]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划分。序言属于关联性篇章类型。序言中会阐明整本书的交际语用目的。
论文关键词:序言,跨文化,篇章类型,交际语用
 

1. 引言

在绝大多数的书中,序言已是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笔者参阅文献资料,发现对中德序言的研究相对甚少。序言一般放在目录前,对一本书的可接受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序言来决定这本书是否具有可读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一篇好的序言可以提升读者群的数量。在不同的文化中,序言的结构也会有所不同,因而本文拟将对中德序言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

中文序言的标题一般是“序言”或者“序”,但有时也用“前言”,德文大部分书的序言标题都用“Vorwort”,有时候也会出现“Vorbemerkung”。从序言写作者角度进行划分,序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的自序,一般用于说明写作意图和写作历程。而有些序言则是由他人代写,主要是介绍和评价书中内容。本文对比分析的序言均由编者撰写,为论文集的序言,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指的是序言阐述了书中文章的内容以及整本书的交际语用目的。所以,序言是信息型篇章,它和书中的文章是有关联的。读者通过阅读一本书的序言,可以初步断定一本书能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阅读期望值。

在语言学中,序言属于关联性篇章类型。“关联性”体现的是篇章的“跨篇章性”篇章类型,指的是某一篇章指向另一篇章。在这里,指的就是序言指向论文集中的文章。它不是独立存在的,与书中的文章是有关联的。书中的文章是序的载体,属于载体篇章类型。从导向作用的角度看,序言跟摘要同属于关联性篇章类型。差别在于摘要和正文的是对称关系,而序言和书中文章存在非对称性依赖关系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这两者之间的依赖关系不是相互的,只是单向的,序言是依赖于后面的文章而存在的,没有后面的文章就不存在序,序是为了目录后的文章而写的,是对后面文章的总结和评述,序言中会阐明整本书的交际语用目的。但是,反过来,这种关系就不存在了。后面的文章是不依赖于序而独立存在的,它不指向序言,不对序作任何评论或明显的解释。[①]

跨文化性在本文中指的是中德序言的异同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本文,本文拟从“表层文化”入手,对比出中德序言的差异,进而寻找造成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林大津[②]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划分。他认为从共时角度和历时角度看,文化可以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I: 历史传统

深层结构II: 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时空观,语言系统,思维模式,地理环境,生活组织,风俗习惯……

表层结构:言语行为(口头交际,书面表达)

非言语行为(身体行为,声音行为,外表形态,时空利用)

同时他还概括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间的关系:“深层文化是因,表层行为是果;先有深层文化的不同,后有表层行为的差异。”跨文化的重点是“差异”和“矛盾”,其目的为提升跨文化的能力。

2. 分析结果

本文选取德汉各5篇进行质量试析,文章均来自语言学方面的论文集 (见附录)[③],时间跨度为1996-2006。个别论文集中同时存在序言、前言或编者的话,只选择落款(编者和日期)为编者的序篇章类型,不考虑代序。序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正文、落款,只对正文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各篇序言的框架结构和内容基础,汇总了中德文序言在结构和内容上的相同点和差异。德汉的序在正文里涉及的内容大致相同,主要包括背景说明、内容介绍、出版目的、致谢语,可以视为序言的主要构成。

背景说明是论文集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德5篇序言中均含有背景说明。这些背景介绍主要包括介绍与论文集相关的研讨会、科研研项目或所涉专业的发展情况等。比如,序1就指出书中的论文均来自第八届语言协会年会上的报告,序2则提到汇编的论文来源于“语言结构和篇章结构”这一研究项目。而汉语编者则更直接地在书名上就著名来源,比如序7、9和10。虽然都提及了背景,但背景介绍在德汉序中的重要性并不相同。德文序背景介绍占全文比重不大,而中文序中有三篇是花了大量篇幅来介绍论文集的背景情况。

内容介绍包括所收录的论文涉及的主题以及主要内容。除了序9外,其它序均讲述了书中文章涉及的主题和内容,差别主要在所占的篇幅上。内容介绍在其中4篇德语序中,仅在1篇中文序中是主体,其中两篇德文序还分章节地详细介绍。

出版目的是指出版该论文集的目的或希望,即论文集的交际语用目的。在这十篇序中,除第7篇外,其余都谈到了出版目的。如序1编者希望通过出版这本论文集能够提高语言学在德福课程中的地位。中文序10编者则表达了希望通过论文集来实现推动有关研究,促进中外对话的目的。

中德文中均有4篇序含有致谢词,主要是感谢论文作者、出版商及其对论文集的出版做出贡献的团体或个人。

这十篇序言结构上几乎都包括上述四个要素。但中德侧重点不同,德文序的80%将重点放在内容介绍上,而中文序中三篇将重点放在背景介绍上,一篇在出版目的上。此外,德汉序中各有一篇提到适用对象和读者群体。序5中,编者指出论文集适用于高校课程,供语言学者、学生和老师作为参考文献使用。序8中指出论文集适用的群体包括希望从事语言对比研究的青年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作为开设对比语言学课程的参考资料。

除了上述相同点外,德汉序言在结构和内容上还有几处明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评论。德文序中,有一篇指出了文集中的论文的不足之处。其中-序1提到个别论文中虽然清楚地展示了东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别,但是对于为什么两者的差别如此之大,没有给出解释。原文如下:

...Warum ist das so? einige Beitr?ge dieses Bandes machen dasbemerkenswerte Ost - West-Gef?lle deutlich, versuchen jedoch nicht, eineErkl?rung zu geben.

另序2中,编者认为由于论文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研究难度,所以有很多问题在论文中可能没有触及到或者没有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原文如下:

Die zahlreichen Schwierigkeiten, beim gegenw?rtigen Forschungsstanddie vielf?ltig Zug?nge und Fragestellungen auf dem Gebiet der Textanalyse zuordnen, widerspiegelt auch dieser Band. Viele Fragen müssen unerw?hnt oderoffen bleiben oder lassen unterschiedlichen Antworten zu....

而在汉语的序中,没有针对论文集的论文进行任何评论,不管是肯定抑或否定的评论。

第二,纳谏。德文序中是编者对论文进行评论篇章类型,而中文序中则出现了编者对自己个人的评论,即编者认为如果论文集中出现了问题,均是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或时间紧迫所造成的,并希望读者予以指出。所选的中文序中有两篇包含这一内容,先摘录如下: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仓促,论文的选择和编辑一定存在许多问题,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序6)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序8)

纳谏之词在德文序中完全没有,这跟所选择的序言没有关系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即使在其它德文书的序言中,也找不到纳谏这一条。虽然在所选的五篇中文序中只有两篇包含这一内容,但是出版时间较早的中文书中,几乎都会在结尾处加上这一段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凡序必以纳谏结束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但是并没有完全从序言中摘除,纳谏之词在一些序中仍然存在。

第三,声明。所选的十篇序言中,德汉各有一篇涉及到了与法律有关的声明。原文具体如下:

Eine Bemerkung zum Schluss:Die Herausgeber übernehmen keine Haftung für die inhaltlichen Feststellungender Autorenin diesem Sammelband gem?? gültigen gesetzlichen Grundlagen. (序4)

为了保障作者的合法权益,根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我们与论文的作者取得了联系…个别作者由于通讯地址不详,未能及时取得联系,希望这些作者在见到本文论集后能尽快与我们联系。(序6)

同样是法律方面的声明,却体现了不同的做事风格。前者强调论文集中的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编者的观点,因此,编者对其中的观点不承担任何责任。中文的序却清楚地表明编者是在未取得论文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出版了论文集。

3 深层文化因素

分析结果表明,序言在两种语言文化中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三点差别。接下来将逐一对这三点进行深层次的阐释。

4.1 批评文化

在对比的序中,仅德文的序出现批评的成分。当然,德文中的批评成分并非占据大量篇幅,有的仅仅只是一两句话,这一特征虽然不是德文序言中的典型必备成分,但是在中文中却连一个地方一句话也没出现过。这一差别可以从中德批评文化的差异进行解释。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文化是一致性文化;而西方人向来善于争辩,争辩文化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当时社会上有一类人从事辩论职业,被称为诡辩者,这些人可以为任何事情进行辩论。亚里士多德时代西方就存在了较为健全的辩论理论篇章类型,如逻辑学、辩证法和雄辩术等,甚至于十八十九世纪在西方学校里辩论理论被当成一门学科教授。在今天,德国许多学校里仍然教授辨证理论的一些分支学科,比如修辞学,因而德文中的序言出现批评性的语句是不足为奇的。[④]中国人对待批评都比较小心翼翼,批评一般被理解为人身攻击,会让人下不了台,面子上挂不住。如果在序言中指出作者的缺点或不足的话,无异于当众让被批评的人丢面子,产生羞耻感。而德国人的批评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表达方式,对事不对人,这也是他们交谈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德国人的批评敲击的是被批评者的良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德国人还被教导要把人和观点分别对待。德国人希望能够通过把人和其观点割裂开来,做到更加客观和理智,更注重交谈的内容。大部分德国小学生都练习过为他们本人并不同意的观点进行辩护。这是为了帮助他们改进辩论技巧,有助于他们和自己的观点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受到抨击不会感到不舒服,不会看作是人身攻击。[⑤]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中尼边境夏尔巴人和四川松潘夏尔瓦人的民俗学对比研究
下一篇论文:书拉密女与山鬼的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_雅歌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