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及其人才需求与供给研究_产业融合-论文网

时间:2014-06-27  作者:李彬,莫艳红
表3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情况2008

未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0.2

2.6

17.5

26.0

30.3

21.1

2.3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

这里将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定义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的作为中级专业人才,其余的为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当前高、中、初专业人才的比重为:2.3:51.4:46.1,然而在国家中长期规划中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为:10:40:50,综上可以看出当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重明显偏低。

所以综上所述,当前的人才供给已经不能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四、变革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与人才共赢

在前面我们已经对当前人才培养现状与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进行了适应性分析,得知当前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产业融合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变革,变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二是相关人才政策与机制的变革。

1、高校人才培养综合化实现复合型人才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所谓人才培养综合化其实质是学科课程综合化,即对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文科、理科、工科等学科的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教育,在大学教育阶段前夕是一种通识教育,而后再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

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确定要由分门别类的自我完善,转为强调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强调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的重组和整体优化;具体的课程设计中要文理兼顾,开设一些综合性的、通识性课程;拓展选修课程,选修课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自主性,它是教学多样化、教育个性化的体现,倡导文理互选,跨学科选修、跨院系选修、跨校选修等;开展交叉课程,包括:并列型交叉课程,边缘性交叉课程,辐射性交叉课程。其中,边缘型交叉课程是较为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课程综合化途径,如:我国第三军医大学将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三门课程综合而成的“细胞分子生物学”课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类型,如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技术社会学”课程。

知识和技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是有密切联系的。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的,掌握知识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程序性知识,掌握的知识越巩固,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反之,技能一经形成又会促进人才对新知识的掌握,知识与技能有机联系有利于人才能力的发展,促使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社会适应性的提高。在当今信息化、科技化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需要具有相关的技能,这样才能满足用人部门的要求。学习的各种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的,必须通过技能这个中介环节。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只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由单纯的学校教育,转为学校、企业合作教育联动发展。教育与产业结合,学院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处理好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关系,侧重进行职业综合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帮助每个学生顺利完成从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

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纳入国家人才规划当中,新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无疑为创新人才机制提供了政策的保障。纲要将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放在首要位置,这充分表明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决心。纲要中人才的发展目标为: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左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当前一次性教育转为终身教育,“活到老,学到老”。注重人才投资,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发展的投入,使人才能够及时学习与掌握前沿知识与科技。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打破论资排辈陈规,贯彻和执行“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对青年人才的成就敢于肯定并加以鼓励。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的机会以训练其科学素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创新引导的科技管理制度,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措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徐从才.江苏产业发展报告2008[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55-109
2 于刃刚,李红玉,麻卫华,于大海.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7
3 白永秀,惠宁.产业经济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54-83
4 徐从才.2006江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8-61
5 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47
6 马健.产业融合与融合产品的需求增长[J].当代财经,2005(2)
7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鲶鱼”效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智力资本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_结构资本-论文网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