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产业创新,促进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中,催生出许多新的服务行业,产生1+1>2的效应,引领经济的发展。如诞生于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等产业与信息产业结合基础上的现代物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实现了效率的提高,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产业融合的发生带来了人们生活内容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创造出新的需求。如通信信息产业与商业、娱乐、广电等服务业的融合,带来电子商务、网络游戏、数字电视等业务的兴起,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服务行业加快了产业创新的步伐,缩短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周期,企业也因此获得更多的商机和市场,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持续繁荣。
2、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引领人才需求变动
与制造业高度融合发展的服务业是典型的现代服务业,与服务业高度融合的制造业是先进制造业,是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行业,其人才需求类型从专业知识结构上看,需要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兼备较强管理能力、良好技术背景、快速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既要掌握本行业前沿技术,并且对未来技术融合发展走势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同时又要熟悉跨行业流程的理解和操控,具备高度的商业敏感性,且具备管理、沟通、合作能力,拥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从其融合的方式及融合的作用结果上而言,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扩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扩大势必增加对研发、设计及客户服务等方面的高端人才需求。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的制造业都是低端的加工制造业,依靠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缺乏技术,缺乏自主创新,研发人才短缺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所以,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使研发、设计等创新型科技人才需求量剧增,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已纳入国家的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
表22000—2006年高技术产业中研发人员总数的变化情况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R&D活动人员(人年)
|
91573
|
111572
|
118448
|
127849
|
120830
|
173161
|
188987
|
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2008
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催生出很多新的产业,新产业必然带来更多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更多市场的开拓,而实现这两样无疑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基础。例如:电信网3G业务,它是先进技术渗透融合到信息通讯业的产物,目前我国相关专业人才缺口就高达百万之众。国务院刚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这几大产业几乎都是融合型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求人才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综合知识结构,还需要拥有较好的专业技能,需要大量能够掌握前沿科学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三、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人才需求与当前人才供给的适应性分析
1、首先是人才供给主体——高校其人才培养现状
(1)高等院校的分类与定位不明确。高校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类与定位,导致各个高校一味追求综合性大学建设,不断设置新专业,开设新学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没有充分发挥专长效应。专业多而全,专业建设的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专业与学科实力薄弱,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教育,造成学生专业知识的参差不齐。(2)专业口径狭窄,使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服务领域受到较大限制,工作转移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就业适应能力有限。知识结构单一,使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不足,知识视野不宽。(3)过分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乏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技能的培养,尤其是文科类的学生尤为突出。社会日新月异,学生带着过于理论的知识结构很难适应社会岗位设置专业技能的要求。(4)知识的时效性不强,部分大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过于陈旧,无法给学生传递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的趋势,造成学生所学到的是一种过时的知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这种人才培养造成供给人才质量不过关,单一技能与知识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供给不匹配。
2、我国缺乏相应的继续教育等机制,当新技术产生时,人才不能迅速地对其做出反应,且不谈研发新技术,掌握新技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此外,由于体制的原因,在科研项目申报中论资排辈,青年科技人才很少能获得主持参加大型项目的机会,总是重复一些简单、单调的辅助工作,导致创新能力薄弱。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