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企业文化论文

培育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策略_企业文化论文

时间:2012-02-13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商业银行在“包容性增长”中的特殊地位。培育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

 

为引导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声誉风险,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维护市场信心和金融稳定,银监会于2009年8月25日发布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共十三条,其中第四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董事会所承担的声誉风险管理的主要职责之一:培育全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员工声誉风险意识[1]。因此,在当前各商业银行十分注重形象价值竞争的时代,将培育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工作提上日程,对防范和化解声誉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控制标准、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2]。商业银行的任何一种风险管理体系都是由两部分组成:“刚性”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柔性”的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商业银行八大风险之一的声誉风险,它的管理体系也是如此;虽然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刚性”管理技术固然必不可少,但“柔性”的管理文化则更为重要[1]

一、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使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和员工具备对银行的声誉风险的充分认识,树立相应的声誉风险意识、声誉风险理念、声誉风险价值观和声誉风险管理规范及职业道德等,以期控制、管理银行的声誉风险。

(一)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具体构成

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主要由四个层面(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如图1所示,且这四个层面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全部内涵。

 

商业

 

银行

声誉

风险

管理

文化

构架

环境安全
 

表层:物质文化技术安全

产品和服务安全

声誉风险意识

幔层:行为文化 员工精神面貌

人际关系的动态效应

中层: 制度文化: 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声誉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和管

理所需要的制度安排和规范要求

核心层:精神文化: 声誉风险管理理念、价值共识、道德规范以及理论成果等

图1: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构成

1.表层――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基础和外在表现。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是指银行在进行声誉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以形成的安全的环境、安全的技术手段、安全的产品和服务所表现的文化方式。第一,环境安全是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典型的物质层面,包括构建安全的银行日常运营环境、有质量保障的银行资源设施等。第二,技术安全是商业银行在对声誉风险的评估、识别、防范、化解过程中拥有的技术手段。第三,产品和服务安全是一定程度上作为商业银行声誉代表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保证。

2.幔层――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通过个人行为表现出来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行为层面是指银行全体员工在声誉风险的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企业文化论文,它包括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员工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效应。[2]

3.中层――制度文化免费论文网。制度文化是一个文化系统的逻辑秩序。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银行对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声誉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和管理所需要的制度安排和规范要求。可以说,制度文化是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而且,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和产物,因此,它既对精神文化起反作用,又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2]

4.核心层――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个文化系统的灵魂和核心。作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最高层次,精神文化是银行全体员工在长期声誉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统一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价值共识、道德规范以及理论成果等。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精神文化是在其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基础上的一种延续和升华,是构建声誉风险管理文化体系的最重要环节。[2]

(二)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文化建设依然滞后

近年来,我国在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方面不断努力,声誉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已渐成形,然而,声誉风险管理的文化建设却依然滞后,具体表现在:

1.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物质层面有待改进。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管理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内部管理控制体系还不健全,因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物质层面还不稳定。第一,关于声誉风险的管理技术手段,我国商业银行注重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的量化分析手段。而国际上虽然有很多种量化分析方法,如Harris-Fombrun(哈里斯―丰布兰)声誉指数模型等,但是这些方法能否与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管理相适应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第二,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声誉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特别是缺乏精通声誉风险管理理论和声誉风险量化、分析技术的专业人才,不仅导致了声誉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的缺失,而且无法将引进的先进声誉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业务发展和声誉风险管理当中[3]

2.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行为层面尚处弱势。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全员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行为层面文化处于弱势状态,尤以尚属薄弱员工的风险文化意识最为突出。第一,银行高层管理者过分追求声誉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管理手段的先进性,还未充分认识到声誉风险管理文化这种“柔性”技术对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第二,银行其它员工大致存在这样一种意识错误:他们认为声誉风险的管理是属于银行专门的声誉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的责任,与己无关,因而无需树立关于声誉风险的管理文化。第三,银行因对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普及工作不到位,导致职员尤其是基层人员对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具体涵义的掌握不充分,而无法形成全员认同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

3.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依然滞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声誉风险控制架构与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层面是声誉风险的管理文化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内控和激励两个机制。第一,在内控机制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在声誉风险分析、预警、报告、管理、检查等各个工作环节的制度还不完善, 尚未形成全流程管理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第二,在激励机制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奖励办法和绩效考核制度, 目前采用最多的是短期化的激励措施。短期化的激励措施一般与短期的业绩挂钩, 这种方法通常都会助长过度承担风险的行为。[1]

4.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需加强关注。由于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精神文化与其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时相辅相成的,是在其它三个层面文化的基础上的延续和升华,因此,前面所讨论的关于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文化的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各个不成熟和不稳定的因素都会对声誉风险的精神文化层面产生负面效应。因为精神文化对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具有反作用,这些对精神文化产生的负面效应就会反过来继续影响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企业文化论文,因此,在稳固银行声誉风险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精神文化的重视。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基于“海洋科学城”背景下的舟山水产品品牌构建模式的研究
下一篇论文: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问题浅析_经济全球化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企业文化论文
最新企业文化论文
读者推荐的企业文化论文